車鵬 韓俊仕
【摘要】隨著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進程加快,“三公經費”公開將給公共財政管理帶來更多的問題與挑戰。當前,財政工作應圍繞中央“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做好民生工作。結合“三公經費”公開后輿論的關注和社會的熱議,就如何正確引導輿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三公經費 公共財政 引導輿論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國家加快了行政體制改革進程,特別是新一屆政府,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及時、準確、全面公開群眾普遍關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在財政工作方面,也加快了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特別是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部門預算、決算信息的公開,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給財政工作帶來挑戰。
如今的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較之以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高速發展與快速普及的互聯網,帶來了傳播手段的革命性變革;二是互聯網提供的海量空間和便利發布方式使得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明顯增強,帶來了輿論傳播受眾的根本變化;三是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時代要求,帶來了輿論信息需求的重大變化;四是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帶來了社會輿論環境的巨大變化;五是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相互激蕩,帶來了輿論傳播的跨國化和無國界化。
“三公經費”歷來是公眾關心的熱點,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不僅是對民意期待的直接而有力的回應,還有利于節約政府的行政成本,約束各級官員的貪污浪費行為,減少和預防腐敗,讓社會公眾更好對政府進行更加廣泛的監督,提高政府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公信力。
二、以政府“三公經費”為例談如何引導輿論
(一)“三公經費”公開的現狀
“三公經費”是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招待費等等三方面的費用支出,是當前公共財政領域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201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公開“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情況。“三公”經費支出規模過大或者透明度不高,不僅僅是公共財政資源的浪費,降低財政資金的效益,還將引起社會公眾的誤解,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公經費”公開沒有實施時,輿論及社會公眾對于信息不公開普遍感到不滿;當“三公經費”公開時,面對信息爆炸又有點覺得不知所措,其接觸的渠道主要是借助于媒體的報道,其中尤以相關新聞標題為主。除了專業財經記者外,輿論及社會公眾對“三公經費”的認識很多程度上與公款出國旅游、公車私用和公款吃喝等腐敗行為的同義詞,需要正確引導輿論,將雜亂繁多的信息,進行有條理地、可對比地整理,對“三公經費”公開工作做必要的、及時的、全面的、科學的解釋,讓社會公眾能更直觀的了解各部門“三公經費”情況,方能科學、理性的監督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
(二)引導輿論應采取的措施
1.界定核算口徑,提高可比性。公開應從基礎工作做起,而不是簡單地不加分析將所有的招待費、車輛運行和出國支出都納入“三公經費”進行公開,應按照規定的口徑、內容、格式進行披露,提高內容的可比性,讓社會公眾能更好的讀懂公開的信息,通過信息對比判斷其支出是否科學合理。如高校教師國外進修、學術交流支出,學生生產實習用車支出,應列入業務支出;醫院救護車購置和運行經費應納入醫療運行成本,不能直接羅列為“三公經費”范疇。政府應準確界定各行業“三公經費”的核算范圍,規范核算基礎,使不同部門的“三公經費”內涵清晰,利于社會公眾相互比較和監督。
2.發布分析報告,提高可讀性。“三公經費”公開,不只是數字的公開,還要對具體的項目開支進行詳細說明并分析原因,對于超出預算開支及增減變動請更要附上具體解釋,讓經費的開支更細化,讓社會公眾能更好地了解政府支出的原因和用途。同時,還應將管理制度和開支標準向公眾公開,根據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規模對其支出合理性進行必要的分析和評價,如單車車輛維持經費是否合理等。充分發揮各渠道監督作用,推動政府信息公開透明。
3.引入審計機制,提高可靠性。政府應參考企業年報審計制度,結合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公布前對“三公經費”進行審計,提高“三公”經費數據的可信度,并將審計結果進行公示,督促各級政府部門和單位嚴格準確核算“三公經費”核算及公開工作,落實其經濟責任。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依法展開質詢促其改正,使社會公眾不僅能信任“三公經費”公開的數據,還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建立溝通機制,提高理解性。“三公經費”公開,社會公眾必然會有一些疑惑或者質疑,這些質詢需要得到有效的回應和解答。少數媒體也為了迎合部分受眾進行“炒作”,片面解讀,更多的從負面進行引導輿論。面對“三公經費”這個引發廣泛關注甚至質疑的敏感話題,政府應站出來積極解答關于“三公經費”的輿論質詢。一是建立溝通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引導媒體客觀報道,以達到鈍化矛盾、正面引導的積極作用;二是信息公開前,要對公開后的社會反應進行預判,做好應對預案;三是公開后,要配合新聞媒體做好采訪和數據解釋工作。通過暢通的溝通渠道,正面引導輿論。
三、小結
輿論的作用巨大,已成為影響國家生活、群眾情緒、社會思潮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輿論的引導,應根據“大禹治水”故事,改“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可以起到平衡矛盾、消除沖突的“制衡器”和“減壓閥”的作用。通過“三公經費”的公開并正確引導,一方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消除社會公眾對財政工作質疑,從而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維護政府正面形象傳遞社會正能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強政府財政信息公開進程,在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共同推進下不斷地深化財政改革,提高財政工作透明度,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預算司.關于預算公開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財政,2012,(02).
[2]朱志偉.“三公”消費及其公開問題與對策探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19).
[3]李紅霞.讓政府預算在陽光下運行:預算公開透明的思考[J].財政研究,2011,(01).
[4]田冠軍.“三公”經費的控制與審計探討[J].審計研究,2013 (04).
[5]張宏生.關于加快推進“三公”經費公開的思考[J].西部財會,2012(12).
項目支持:陜西省會計領軍人才培訓項目。
作者簡介:車鵬(1976-),男,陜西合陽人,陜西中醫學院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