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林
摘 要:新課程改革為科學教師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新天地,同時也對科學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業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作業反饋教學,檢查教學效果;學生通過作業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怎樣創新作業的設計,值得深入細致的探索,它既可以為教師減負,更能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新路。
關鍵詞: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分層性作業;趣味性作業
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的基本環節,不僅有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更重要的功能在于發展學生的技能、智力和創造才能,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教學中初中科學教學中對作業形式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改變。
傳統作業存在著許多弊端,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封閉僵化,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的方法、手段也很單一,強調死記硬背、重復模仿和機械訓練,而學生的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則被忽略;傳統的作業還十分嚴重地存在著注重作業形式統一化、規范化的傾向,使作業千篇一律、工整規范,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
同時教師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搞題海戰術,學生陷入題海深淵,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只好抄襲作業,教師自己則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休止地“上當受騙”批改作業,而沒有時間去鉆研教材,探索教法,更新觀念。所以,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作業,發人深思。
作業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要尊重學生選擇,包括選擇難易,選擇完成時間,選擇作業數量,選擇批改。作業內容選材要以課本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題目又要考慮學生是否需要,學生是否可能,學生是否樂意等因素。
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要改變以往硬性規定、呆板單一的做法,將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兩個層次。“必做作業”一般為基礎題,主要用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一般每個學生都基本能夠完成,且必須完成。“自主作業”則是課堂相關知識的拓展延伸或創新,每個學生可視自己的學習基礎量力而為。
作業設計要有多樣性,要從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出發點,要有擴展性、開放性的原則,作為課后即時性作業的補充。可以設置長期性作業,這種作業不要求學生能當天完成,可以讓他們周末和家長一起完成。
一、探究性作業
初中科學探究性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或學生對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獨立自主合作討論為形式,運用探究式的科學學習方法,促進科學素養的提高。學生在探究作業過程中,由于其知識背景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區別,每位學生對所見所聞都會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學習伙伴的探究積累就是一種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些獨特的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就會達到“資源共享”的優化組合效果。
探究性作業的模式流程是這樣的:準備階段(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分組)→實施階段(學習理論→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總結評價階段(評價→反思、交流→展示)
例1:鐵暴露在空氣中會生銹。不知你注意了沒有,將蘋果切開不久,果肉上就會產生一層咖啡色的物質,也好像是生了“銹”一樣。我們對此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
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提出問題:切開的蘋果“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猜想①:可能與空氣沒有關系,只是果肉內的物質自身相互反應而“生銹”。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而“生銹”;
猜想③:可能是 ;
猜想④:可能是 ;
猜想⑤:可能是 。
【收集證據】
1.查閱有關資料:已知蘋果“生銹”是果肉里的物質(酚和酶)與空氣中的一種物質發生反應,生成咖啡色的物質。
2.實驗探究:針對上面的猜想①~⑤,我們依次設計了實驗方案,進行了實驗驗證,并依次觀察到下列實驗現象。并將設計的可行的實驗探究方案,填寫在下表中。
■
【得出結論】 。
【反思與評價】
(1)在②~⑤四種猜想中,你認為猜想 (填代號)最不合理,理由是 。
(2)在驗證猜想①時,同學們發現,如果水不與空氣隔絕,果肉放在水中時間長了也會變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
【應用展示】根據上述結論,要防止果汁變質,果品加工廠加工和保存果汁時可采取的措施是 。
二、實踐性作業
實踐性作業主要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把所學的本學科及與其他學科知識予以綜合應用,這類作業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此種形式的作業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從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取材,確定中心或主題,再圍繞中心設計作業大綱。學生從父母、報紙及網絡等途徑了解自然問題、社會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調查訪問、生活體驗、資料查閱等實踐活動,然后用小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方式來證實、表達自己的觀點。此類作業對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作用明顯,學生情緒體驗強烈。如果說傳統作業強調的是一種虛擬情景,那么實踐性作業強調的則是寫實情景。
例2:作業內容:城鎮交通流量對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單位工作的影響。
研究方法:調查,分析,比較,討論。
作業目標:1.了解城鎮人口發展的特點,理解和認識與人口增加有關的一系列問題。2.學會調查、信息收集、信息處理的初步方法。學會觀察事物,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鍛煉社會實踐能力。3.增加對人類生存問題的關注。體驗控制人口增長的意義。養成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精神。
完成時間:一星期左右。
作業過程:調查,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小組討論,班級交流、撰寫調查報告。
反饋形式:進行班級交流,匯報,提出相關的建議。
三、分層性作業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致力于“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要促進學生發展,并非要讓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而是有差異的發展。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學生的差異,發展學生的差異,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著力點,為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注意顧及各個層次的學生。
A層作業:面向班級中學有余力的學生。作業內容屬于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智力訓練題、提高題及一些靈活性較大的作業。它綜合面廣、操作靈活、創意性強。讓學優生吃得飽,達到拓寬學生思路和知識面,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能力。
B層作業:面向基礎一般、學業中等的學生。作業內容屬于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其變式、判斷比較和一般綜合題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C層作業:面向基礎較差、學有困難的學生而設計。作業的分量較少,難度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了,真正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四、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當學生對一種事物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因此,作業設計如果有趣味性,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就能“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在“趣”中學,“趣”中練。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煩瑣計算、無思維價值的機械練習。使學生覺得完成作業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負擔,從而表現出喜悅和求知欲望,激起克服困難的意志,在輕松的氣氛中大大增強創新能力。
科學趣味性作業形式有:
1.手工小制作
此設計的作業可以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思維能力,并有利于培養協作精神。例如,在學習了光學基礎知識后,讓學生制作潛望鏡;學習了家庭電路以后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雙控開關,聲控電路等;學習有關磁場知識后制作指南針等,看誰的選材好,做工精細,結構合理等。
2.科學手抄報
學生對這樣的作業非常感興趣,他們的作業豐富多彩,這種形式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對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幫助。
3.創意性作業
主要有猜科學謎語、小設計、小發明、小辯論等,是激發學生參與、促進學習、活躍思維為目標的一種作業形式。
4.自編學習測驗
過程可以是:學生編題—老師講評—學生互評—重新精編—交換答案—評選最佳試題。此形式作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競爭意識,愉悅身心。學生通過擔當評價者的角色,參與對作業設計和完成結果的評價,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此外還有科學小品、網絡作業、實驗晚會、科學學習日記法等作業形式,具體每節課后采取哪種(或哪幾種)作業形式,由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學生興趣和能力情況來確定。
總之,科學作業應激勵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作業過程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消除困惑、解決和生成問題、滿足需要、創新知識,展示才能、升華自我。“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促進教學與課程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逐漸成為一種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青云.新課程新實驗:初中科學.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孫宏安.新課程教學設計科學:初中.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