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評價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幫助老師更好地教。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因時因地評價
針對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我們要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剛剛開始教學一篇新課時,我會要求學生通讀全篇,并用筆標好自己不認識的、把握不準的、或自認為重要的、自己喜歡的字詞。然后憑借工具書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提交全班交流。此時,我會要求學生讀準字,不添字,不漏字。
隨著課堂內容的展開,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閱讀能力弱的學生我會讓他們解決一些淺層次的問題,如最基本的篩選信息、內容概括等。在課堂上我也會讓他們首先來展示這些內容。對于他們的一點收獲,教師要予以激勵,并在此基礎上引領他們同那些閱讀能力強的同學共同探討一些閱讀上的深層次的內容。那些能力強的同學不僅要認真傾聽,在能力弱的同學發言時,要及時補充、訂正、更應積極地去思考、去參與,在老師的引領下去感悟更加深刻的東西。
當然,在教學時我們不能給學生劃分等次,那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分層施教,共同探討都要自然地進行,教師既要充分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又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更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重結果,更要重過程評價
語文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語文教育者尤其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讀書嘛,首先要能讀準,這就要靠工具書;其次要讀熟,這要下工夫;最后要讀出感情,這要靠用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關注學生,適時地提醒學生。
我現在任教八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剛剛接手這兩個班時,我發現學生們太懶,即使遇到了不認識的字,也不會去查。我做了一個調查,看看誰手中有字典。結果兩個班80多名學生,僅有3位學生帶著字典,其余全都放在家中。一連幾次,我在課堂上碰上生難字故作不認識,我絕不主動告訴他們。當然,大家很快就知道了我的用意。一周后,我又做了一次調查,結果一半以上的學生把字詞典帶在了身邊,我表揚了這些學生。一個月過去了,在一次閱讀課上,我們又遇到了幾個生字。那是一篇課外文言文,當時我找的是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來讀。結果他由于不認識那幾個生字,讀不下去了。課后,他拿著字典找到我,鄭重地告知我那幾個字的讀音。顯然,他為認知這幾個字而興奮。我先是替他高興,為他主動求知的態度,同時,我又提醒他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他今后學習的重要性。他欣然接受。
雖然,現在在學習中,學生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他們處理的態度不一樣了,也知道怎么去做了,這就是進步。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語文閱讀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我們的教學評價更應靈活多樣。教師要注意考查學生的參與程度,看他們是否認真去讀了,認真去想了。只要他們有了自己的真切感知、有了自己的真切感悟,我就應予以肯定。當然在評價學生時,我們也不能滿堂喝彩。因為僅僅是態度肯定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
評價可以是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也可以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論,也要評價他的思考過程、理解過程、表達過程。
學生相互評價時積極性會更高,在互評中,學生實際上實現了對自己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包括對語文運用的標準要求的理解。
評價只是一種手段,在教學評價之后更多的應是原因分析。適當的、準確的評價會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種下一粒籽,用心去灌溉,相信定會開出美麗的花兒。讓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好評價!
(作者單位 山東省沾化利國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