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清華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能靈活地運用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解決生活中與圓有關的數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探索,對圓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并形成知識系統,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交流合作使學生養成合作學習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圓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有序整理,使其系統化。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指導復習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出示一張圓形圖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
生:圓。
師:這個學期我們認識了圓的一些知識,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復習“圓”這個單元。板書課題:圓的整理和復習
師:關于圓的知識你知道哪些?(指名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喚醒學生回憶,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下面教學環節作鋪墊。)
2.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
學生回答后,師小結:圓的知識你們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怎樣把這些知識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56頁,看看這個單元分多少小節學習?
師指導學生畫圓,整理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從模仿到創新是人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這一環節通過引導學生整理圓的認識這一部分知識,教給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方法,為學生下一環節獨立整理知識奠定基礎。)
3.學生獨立整理歸納
師:這一小節的知識我們整理出來了,那么剩下的圓的周長和面積你們能獨立把它整理出來嗎?請同學們認真看書,然后把這兩節你認為重要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寫在剛才整理部分的旁邊。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了剛才的鋪墊,學生利用遷移方法獨立整理剩下的兩節知識,既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又讓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提高整理、歸納能力。)
4.學生匯報整理情況
師:誰來說說你的整理情況?(指名回答,學生互評,完善整理。)
5.教師總結評價
對學生整理知識情況作評價,引導學生將知識點形成條理化、系統化。
(設計意圖:在交流與探討中,學生對知識重新復習了一遍,鞏固加深了對圓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質。)
(二)智力闖關
1.判斷對錯
(1)半圓形紙片的周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 )
(2)圓的半徑都相等。( )
(3)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
(4)小圓半徑2 cm,大圓半徑4 cm,它們的周長比是1∶2,面積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
d=2 cm
(2)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
r=2 cm
(3)湖心小區有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8m,現要在它的周圍鋪一條寬1m的環形鵝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π≈3)
■
(4)李爺爺找來一塊邊長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個面積最大的圓形飯桌。請你幫他算一算,飯桌的面積有多大?
■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坡度、難度適中,平時學生容易出錯的練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學生對本單元重點知識的理解。)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不但對圓這部分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你們的整理、歸納等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希望今后繼續努力。
(四)板書設計
圓的整理和復習
認識 周長 面積
■
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