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微 臧建玲
【文章摘要】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己經走過了30多年,中國會計制度也是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會計制度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發生了重要變革,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型過渡到市場型,中國會計制度也不例外地進行了過渡性的改進,會計制度的變遷,從經濟制度經濟學角度理解就是一個新舊會計制度的過渡轉換過程。制度變遷經歷了漸進式和激進式兩種形式。漸進式的變遷是我國的會計制度變遷的主要形式,即先在舊制度的基礎上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進去,通過新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對舊制度的改革,然后達到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
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制度變遷
1 會計準則的概念
1.1會計準則的概念
企業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的規范,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會計領域中對會計實務和會計操作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它的目的在于把會計處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礎之上,并使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之間的會計結果的比較成為可能。從狹義上講,會計準則是會計行動的指引,是會計行為的依據,為會計實務奠定了基礎。從廣義上講,會計準則是從會計理論到會計方法和會計制度實施的一種指導方針。
會計準則作為核算企業經營活動的規則和反映市場經濟運行的信號,對經濟的發展和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市場全球化趨勢的增強也使得會計準則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商業語言”。
1.2會計準則的產生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會計準則一直沒有介定成文的文件,會計制度也是隨著會計與產權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在會計制度實施了一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也不例外地發展,外來引資的項目也是躍躍欲試,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走向正規成熟的道路,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化市場需求也相繼步入我國的市場,而我國的市場經濟也不例外地要走出去,走向世界,進入國際化市場,會計準則也是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來適應當下的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同時也是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1.3會計準則的變遷
從1970年末開始,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的變化,有最開始的高度集中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直到最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此可見,我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史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化的。
會計準則的變遷走向了國際化標準的道路,但部分行業仍然保留著符合中國特色的會計核算制度。隨著招商引資企業與外資的興旺發展和我國企業股份制改造的進行,我國先后擬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進程,取代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會計制度,我國的會計制度同時與國際慣例進行會計核算,建立了新的會計要素和會計公式。
我國經歷了幾十年的會計制度變遷史,波瀾起伏,會計準則的變遷,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分步地向會計準則主導會計核算的時代。其方向運用于國際會計準則的標準,徹底改變符合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直接走向國際化,與國際接軌。
2 會計制度的變遷是漸進式變遷
所謂漸進式的變遷是過程相對平穩,沒有引起較大的社會動蕩的變遷。具體到會計制度變遷,就是指新舊會計準則的銜接較好,變遷軌跡平穩。1992年,中國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的同時,保留了十三個行業會計制度,就是為了使得新舊會計制度之間能夠有序、平穩地過渡。
(1)1980年至1992年我國會計準則的起步探索階段。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我國的會計準則并沒有完全脫離計劃經濟下的會計制度,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在此期間,我國財政部頒布的一系列的會計制度并不符合我國當時的基本國情。由于各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差異較大,導致其會計信息無法比較。基于這些問題,,我國開始逐漸的引進、接受和采納國際會計準則起嘗試構建符合我國經濟的會計準則制度。
(2)1992年至21世紀初期我國會計準則進入建立并深入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社會市場經濟迅速發展,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企業會計制度》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實現了各行業之間企業的會計制度的協調一致。相繼頒布的一些會計制度都基本符合了我國的經濟制度。
(3)21世紀初期至今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階段。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亟需建立滿足國際市場化標準的會計準則體系,提升會計準則在實際工作中的地位。繼而我國頒布了由一想基本準則和38項計提準則組成的新會計準則。該準則的實施不僅滿足了各個方面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并維護了社會公眾的利益。這次會計準則的改革體現了我國向國際化的會計準則的趨同,而且還考慮到了我國的客觀環境。
這一階段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實時接軌,進一步拉近了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水平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距離,建立起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并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涵蓋各行各業經濟業務、具有獨立完整體系的會計準則。
會計制度的變遷可以理解為就是一個新會計制度與舊會計制度的交接過程,我國會計制度改革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步一步分步實施進行的,會計制度的變遷也是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同時還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約,在此基礎上也是被動的隨之而改變。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和人類素質教育程度的提高,自然而然,社會環境也發生的變化,并最終導致會計制度發生適應性變革,而與當下的經濟制度環境同步,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的歷程正可以驗證這一點。
3 會計制度的變遷是被動式的變遷
從社會的整體結構來看,會計制度的變遷落后于其他制度的變遷,它是被動的適應其他制度的變遷而變遷的。會計制度是由國家財政部制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發生了改變,會計制度勢必也要隨之而改變。由此看出,會計制度的變遷是隨著社會經濟制度而改變的,其變遷必定是被動式的。
4 我國新準則的會計理念變化
20 世紀 50 至 70 年代,我國實行的會計制度,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科目和報表為主體的;20 世紀 80 至 90 年代,計劃經濟階段我國實行會計制度,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的是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的是以會計準則為標準的會計制度。由此可見,我國會計制度的變遷,是緊跟隨著經濟制度的演變而變化的,它們是緊密相連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彼此為依賴而變化的一種活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企業規模形式與其經濟形式不斷的變化,隨之自然出現越來越多法律形式,來約束與經濟實質不一致的交易或事項,企業的會計制度要合乎情理做出處理。
理念是對整個會計工作指導行為的基礎。勞動者具有先進思想理念方可帶領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著先要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理念高于技術、工具為輔,人的思想理念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多少,直接決定著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5 結束語
近些年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經濟與會計相輔相成,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會計準則也隨之不斷的完善發展中。綜上所述,會計準則變遷不僅是一個漸進式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被動式的,它與市場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不斷適應千變萬化的經濟發展環境,會計準則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也相應的隨之而變。而會計準則想要創新就必須以市場經濟為背景,而其創新的選擇必須要體現制度的經濟效率,將其放在首位,創新的新途徑還要不斷的矯正途徑的偏差,綜上所述,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探索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邱志珊.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度變遷分析[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6):105-106.
[3]吳水澎.中國會計理論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4]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制度講解[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1.
[5]馮虹.我國政府會計的相關問題與改革建議[J].財政監督,2011,(14).
[6]李寧,張蕊.潛規則對會計準則制度變遷的演化博弈分析[J].經濟管理,2010,(8).
[7]鄭石橋. 改革開放30年會計制度的變遷[J]. 財會學習,2009,(2)
[8]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
[9]Mumtaz Anwar. Foreign Aid to Pakistan: A Critical EvaluationMumtaz Anwar. Pakistan Horizon, Vol. 60, No. 1 (January 2007), pp. 51-69
[10]Why no Absorp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echnology Policy[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