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福艷
摘 要:高效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效率的重要性。教師對于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形成高效課堂的研究也是多種多樣、精彩紛呈。給學生一個怎么樣的課堂,讓學生得到怎么樣的發展講述了在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所做的研究和嘗試。
關鍵詞:情感的課堂;交流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
拜讀《經典課堂》一書后,我受益匪淺,也在自己的教學中常常反思,我的教學究竟給了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教育?杜威先生曾說過:“給孩子讀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二字。如果我們老師沒有激情,那么又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呢?如果我們的課堂沒有激情,又如何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學習呢?因此,我在教學中,更加注重給學生展示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創設一個充滿激情的課堂,陪學生讀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為例,我采用了多媒體教材,在大屏幕上展示了銀河系,宇宙以及其他天體的動畫,和同學們一起欣賞,當浩瀚繽紛的銀河系呈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對銀河的浩瀚充滿崇拜,對銀河的深邃充滿好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渴望。于是,我順勢問道:“你們有什么問題想要問銀河嗎?你們還想和她說些什么話呢?”學生們紛紛舉手,興趣盎然,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教學過程更活躍了。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生活中沒有交流,就沒有快樂;事業中沒有交流,就沒有成功;教學中沒有交流,就沒有樂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學生被“滿堂灌”,被動地接受知識,就連隨堂發言的機會都很少,更談不上是和老師、學生、文本進行交流了。交流是建立牢固、友好、長久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老師的交流,與同學的互動。第一,建立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放下“師道尊嚴”架子,多關心學生,正視個體差異,多溝通,多交流,消除學生的“畏師”心理,讓學生有發言的勇氣和欲望;第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意識的社會人,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發言、多傾聽學生的話語,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從而在教學中對癥下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第三,多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它不僅能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而且還能在提出學生主體性的同事,加強生生交流,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團結、合作的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堂是什么?課堂就是燃燒激情、放飛夢想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小學生他們擁有無限的潛力,給他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給予學生一個足夠大的舞臺。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例子,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能通過實踐,進行學習能力的鞏固。基于此,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搜集并介紹一些課外讀物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遷移,得到更加廣闊的知識熏陶。例如課本中《墨梅》教授完之后,我就介紹了類似《馬》《青松》等等一些關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詩,幫助學生積累和拓寬知識。我們要做一個牧羊人,帶領學生到肥沃的草地上盡情地享受,而不是一個圈羊人,把有限的牧草拔回來喂給學生。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感悟的課堂”,首先,要引導學生將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描寫的是“南國風光”,為了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好,從而生出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通過準備好的圖片和錄像資料,給學生展示了魅力的榕樹,勾引起學生的思鄉之情;其次,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在欣賞了美麗的圖片之后,我順勢引導學生把自己家鄉的魅力介紹給其他同學,學生一一敘述都飽含著自豪感和熱愛之情。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對文本的理解便更深刻的;最后,把作者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對于這感悟又不盡相同。當我們在閱讀、學習和感悟他人的文章時,應適當地聯系自己的情感,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參考文獻:
[1]李敏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06.
[2]李吉林.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0.
[3]李炳亭.高效課堂22跳[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05.
(作者單位 河北省黃驊市南排河鎮張巨河學校)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