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
摘 要:新課標實施以來,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嶄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思考新的語文教學模式,以及在新的要求下語文教師自身的能力素質的提高。要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活動形式,強化知識積累,掌握現代技術,全面革新教學理念。
關鍵詞:主體地位;課堂活動;知識積累
一、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
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大放小,有所退讓,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方式方法的指導,將原來課堂教學填鴨式的輸血機制轉變為“受之以漁”的造血機制。教師在教學中應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必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問題,讓學生在多種假設中選擇、判斷,教師“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師應啟發學生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變教師問為學生質疑;教師在關鍵處,留出空白讓學生思考,讓學生來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盡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多讀、多練、多思,學會認知,學會方法,學會應用,把課堂變為學堂。以教詩歌為例,讓學生朗讀吟誦,反復體味揣摩,展開聯想和想象,學生所領悟的東西比老師講的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新教材尤其需要“多退少補”。“多退”,即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少補”,即在學生困惑、難于理解的地方,教師適當梳理、補充。使學生能舉一反三,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由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
于漪指出:“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還要積極地開展各項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地、富有個性地、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在每堂課的開始安排一名學生上臺進行三至五分鐘的演講,這樣曠日持久地訓練,會使學生的講話能力、評判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問題會在辯論中越辯越明,而且通過辨論還可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和看法。自編、自導課本劇。教材中有些篇目,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詩文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詩文改為劇本,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學生既做演員,又做觀眾。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表演能力,而且學生在實際演出中還能加深對詩文的理解。
三、重視知識的積累
對經典名文的諳熟,是全面提升綜合性人才的內在素質要求之一。特別是在視覺符號充斥泛濫,大眾通俗文化、網絡用語膨脹擁堵的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正在喪失。在語文教學中強化知識的積累,強化誦讀和背記,對于挽救和培養閱讀習慣,豐富個人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人文關懷大有裨益。學生在誦讀優秀的作品時,在上面提及的種種益處之外,還會獲得自我精神清潔的功能。
總之,新的教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表面淡出課堂的同時,實際卻是在不斷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要求。無論是自身的學養素質、表演能力、管理水平、協調技巧、統籌規劃,等等,都必須上到一個新的水平。知十方可授一,教師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永遠只是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支撐著這八分之一的是海面以下的更加巨大的八分之七。沒有日積月累的點點滴滴,沒有一個龐大豐富的知識體系結構,就很難嫻熟地駕馭嶄新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第六中學)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