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華
摘 要:著力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而興趣的激發、方法的引導、情感的結合尤為重要,這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
關鍵詞:閱讀教學;激趣;方法;情感
閱讀是從文字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我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和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過程,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針對閱讀教學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進入到閱讀中去,教學就變得事半功倍了。于是,我抓住學生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這一特點,精心設計課文導語,還通過提問、講故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課文為例,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們都知道灰塵,同時也很討厭它,總想把它清除掉,可如果我們的世界沒有一粒灰塵,那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呢?天空會變成什么顏色?氣候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空氣又將怎樣改變?你們想知道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此時,這篇課文對于學生來說就像一頓美餐,恨不得立刻大飽口福。于是我說:那你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課文找到合適的答案吧!話音剛落,同學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二、注重方法
1.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因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我們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和直接閱讀。教師對作品的解讀再全、再細都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我們應把學生主動閱讀的權利還給他們,充分鍛煉和展示他們的能力。
2.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閱讀教學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過深會挫傷其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對于不同的年級則有不同的要求,低中高各年級則有句、段、篇的一個過渡,我們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要求過高,要一步一步地來。這樣才會讓學生對閱讀充滿信心。
3.精講多讀
學生對于教師反復講授、嘮叨非常反感,那教學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少講,只傳授孩子們理解的方法,而不代表他們的觀點,讓學生自讀、自疑、互議,甚至還可以采用多種朗讀方式:比較讀、分角色讀、分段讀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和提高。
4.個性化引導
每個學生由于思維方式和閱歷的不同對事物的認知理解也不同,個體差異便成為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拿《長城》這篇課文來說,讀完課文有的同學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壯觀、有的感受到了長城的歷史悠久、有的感受到了長城在戰爭中的作用、有的則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偉大……可見學生對同一課文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而我們則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更應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來規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這樣則會大大束縛學生的思想個性,我們應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5.多贊賞學生
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老師要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對于學生的閱讀老師可以采用多種表揚方式:或是贊許的口吻——“你讀得真好!”“讀得多有感情啊!”或是一個親切的動作——拍拍肩膀,或是一個微笑。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無價的。有了老師贊揚這一劑良藥,學生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閱讀的樂趣。
三、讀思結合,升華感情
學生的閱讀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完成。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所以,我們在注重學生讀的同時更應引導思考、交流和想象,拓展其空間。讓學生讀中有思,思中有悟地體會作者情感。
閱讀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從教師的點撥、啟發、引導、激勵過渡到學生的理解、領會、品味、感悟那就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陳大偉.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4.
[2]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校外教育,2009(5).
(作者單位 貴州省江口縣第一小學)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