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李喬(化名)退出的消息,在河北省的大學生村官群體中傳播開來。這個曾經遠近聞名、受到當地媒體和組織部門“熱捧”的大學生村官典型,如今不愿意多談“村官”二字,“我后悔當村官了,讓人寒心”。在做大學生村官時,李喬放棄法院的正式工作,到村里當村官;當上村官后,又主動打報告離開條件較好的鄉鎮政府,一定要下村工作;進村之后,一心創業,扎根在田間地頭。
讓李喬心寒的,正是大學生村官圈內現有的“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出路怪圈。在河北蔚縣,大學生村官宋嘉(化名)已經當了5年大學生村官,他的所見所聞,幾乎全是這樣的例子。很多平時在鎮上“打雜”,如愿獲得了個事業編;有的走“埋頭苦讀”路線,全村不認識一個人,卻考進縣里、市里當起了公務員;還有的憑借大學生村官的履歷,進入國企、銀行工作,收入頗豐。而像李喬這樣“干得好”的村官,卻不見有多好的出路。“本來以為他至少都能當上副鄉長,結果啥也沒有,解聘了。”宋嘉說。
全國大學生村官工程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2013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副主編李義良有著多年的大學生村官工作調研經驗,他告訴記者,目前的大學生村官隊伍中,確實存在著“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與現有考核體系不健全有關”。
現實中,有的地方簡單套用鄉鎮機關干部或鄉鎮對村干部的通用考核指標,在大多數地方的“考核”中,那些很少進村干活兒、長期“埋頭苦讀”或“向上借調”的大學生村官未被檢出“不合格”,由此出現了干好干孬一個樣。
“如果干得好的人,日子過得遠不如擅長考試、不會干事的人,那還有誰愿意留在基層好好干?”李義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