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梅 阮亞杰
摘要:文章通過對市場結構的分析,得出山寨型企業得以進入和形成的市場條件為壟斷競爭市場,運用博弈理論證明山寨型企業以模仿行為進入市場是一種理性選擇,結合競爭理論和基于資源觀的企業成長理論,得出企業成長的充分且必要條件是,保持企業資源差異和制造差異化產品。最后,依據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提出“山寨”型企業的成長策略。
關鍵詞:山寨型企業;企業成長;異質資源;成長策略
一、 引言
“山寨現象”作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上出現的一種現象,已經漸漸的由初始的手機領域向其他領域擴展,從平板電腦、電子書到服裝、鞋類甚至網絡平臺、手機游戲,“山寨現象”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不難看出,“山寨現象”已經不單單是一種簡單的效仿和低端的復制,而是逐漸在制造業多個領域內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通過模仿式創新的產品策略和中低端市場導向的產品定位贏取生存空間。
二、 山寨型企業形成的市場條件
事實上,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成長途徑,不僅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能力,也與企業能否進入某一行業或市場,也即市場結構所決定的要素流動性相關。要素流動性構成市場進入障礙(也可稱為要素流動限制性),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市場進入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規模障礙;技術障礙。只有這兩個障礙是能夠有效限制和影響要素流入,其它如資金、渠道等,均不能構成絕對和長久限制要素流入。
規模障礙指引規模經濟性而獲得的經營與制造的低成本而形成的要素流入的障礙;
技術障礙指制造該產品本身存在難以掌握的技術關鍵而形成的進入障礙。這種技術關鍵的突破不僅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且也存在技術原理和技術秘密把握的現實差距,這些差距需要較長時間的攻克才有可能減小。
根據古典經濟學理論,市場表現為“完全壟斷、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這四種結構。其中完全壟斷和寡頭壟斷對于要素流動是幾乎是完全障礙,完全壟斷廠商極為行業的唯一供給者,這意味著該廠商唯一控制著一個行業的產品生產和供給,產品制造的技術和規模均構成對其他進入者(完全限制要素流動)得障礙,盡管完全壟斷在現實中不存在,但是了解該市場特征對于解釋和分析企業行為是必要的;當市場為寡頭壟斷機構,該市場最顯著的特征是;寡頭之間機勾結又競爭,競爭是為了寡頭各自的利益,勾結則是為了阻止新廠商進入從而保證寡頭壟斷利益。因此,完全壟斷和寡頭壟斷市場結構條件下,要素流動性很差,通常都具有很高的規模和技術障礙。
壟斷競爭市場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市場結構,在該市場種積存在壟斷又存在競爭,按照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該市場的壟斷性由產品差別而形成;競爭性則由產品的可替代性而形成,現實中家電、服裝、食品、通訊產品制造、印刷等行業均被認為是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這一市場具有的典型特征為:
(1)廠商眾多:在市場上存在眾多廠商,每個廠商對市場的影響有限;在市場均衡實現的條件下,每個廠商有自己的市場份額,產品價格受市場價格的影響,但是因為產品差別的存在,產品價格關鍵取決于產品差別對消費者的影響。廠商彼此之間不會通過勾結來控制價格,個別廠商只是市場價格的有限影響者。
(2)產品非同質:在該市場中的廠商生產并出售相近但有差別的產品,差別可以是實質性的也可以是非實質性的。事實上,產品功能、質量方面實質性差別并不多見,而通常表現為延伸產品方面的非實質性差別,(如包裝、商標、廣告、服務態度等引起的印象差別,或者是因地理位置、交通等形成的購買意愿差別)。在壟斷競爭市場,產品的相近或相似產生可替代性,因而引起競爭,產品的差別形成產品特色,因而引起壟斷,這也恰恰是競爭優勢與經濟利潤獲得的根本。
(3)要素流動自由:由于不存在規模和技術障礙,要素在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流動自由,進出市場不存在障礙,因此市場中存在著”有效競爭“,同時也激勵著企業不斷創新,因為如果不能通過產品有效的實質或非實質差異吸引消費者,那么企業將逐漸在市場中失去地位,其市場份額,將會被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逐漸奪取。廠商為了保持并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要通過形成實質與非實質的產品差別來吸引消費者,這自然也就引發競爭。然而這種競爭恰恰就是張伯倫所描述的”有效競爭“。
(4)信息非完全對稱:信息完全對稱,是指市場交易過程中的交易雙方對構成交易的全部信息了解是完全一致,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因信息擁有而獲得好處。信息不完全對稱,則意味著交易雙方并擁有完全對等的交易信息,交易某一方(通常是賣方)有機會利用信息的擁有而獲得好處,這種現象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產品非完全同質。正是因為產品的差別存在,賣方對于市場的了解和對于產品(特別是自己的產品)整體的了解程度遠遠超過買方。這正是在該市場中廠商獲得基于產品差別的壟斷利潤所在的根本。
壟斷競爭市場處以上市場結構方面的特征以外,更為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在短期壟斷競爭廠商完全可以通過產品差別獲得壟斷利潤。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是:MR=MC,只要產品價格大于平均成本,即P>AC,企業將獲得經濟利潤。如圖1所示,當然正是因為短期經濟利潤存在,則將不斷吸引要素流向該市場,也就促進了市場中有效競爭。為了能夠持續獲得經濟利潤,該市場中的企業將通過持續創新形成產品差異化,以便通過差異化獲取經濟利潤。
綜上,因為壟斷競爭市場由于不存在進入障礙,以模仿跟隨為首發行為的“山寨型”企業可以進入市場并通過產品差異來獲得一定的細分市場(Niche market),從而獲得生存空間。
三、 山寨企業進入市場的行為選擇
1. 智豬博弈。博弈論(Game Theory)中,“智豬博弈”(Pigs'payoffs)是一個典型的納什均衡例子。通過該例子,展示一種“弱者”的選擇策略,并且如果改進制度設計將會改變博弈中參與者的收益狀況。下面對智豬博弈作扼要介紹,以便理解企業行為選擇。
豬圈里有一大一小兩頭豬,豬圈一邊裝有踏板,踩踏板,遠離踏板的食槽就會落下10個食物。無論哪個豬去踩都要付出相當于2個食物的成本。若大豬先到,大豬吃到9個單位食物,小豬吃到1個單位,若同時到小豬吃3個單位,大豬吃7個單位;若小豬先到,小豬吃4個單位,大豬吃6個單位。根據上述條件,可得支付矩陣如下:對于兩豬都踩的策略,都需要支付2個單位成本,且大豬一定比小豬先到,因此扣除成本后,大豬得益5個單位,而小豬得益1個單位,其余類推。(如圖2示)
智豬博弈的均衡策略為:“大豬踩,小豬不踩”。小豬采取“搭便車-Free Ride”行為,舒服地等在槽邊,大豬要為爭取殘羹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形成“小豬悠閑大豬忙”的原因在于;對小豬而言,去踩,吃不到食物;不去踩,反而能吃到一半食物,當然不去踩了。反觀大豬,明知小豬不為,那么自己為之總還是要比不為強。
2. “智豬博弈”的啟示。“智豬博弈”這個例子給在競爭中企業經營行為的選擇尤其是弱者的行為選擇給出了理性選擇答案。它啟發我們在競爭行為選擇中,學會并善于跟隨也即—“搭便車”是一個企業行為的理性選擇,因為它可以實現經濟效率,可以認為這是優秀企業的基本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企業首先開發市場,而自己做好準備緊緊跟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是企業善于在“有所為”或“有所不為”之間取舍,且充分發揮資源作用的表現。
在市場競爭中,大企業就好比大豬,中小企業就好比是小豬(也可將先行者好比大豬,跟隨者好比小豬)。踩踏板可比作開辟新市場或通過技術創新推出新產品,可以給企業帶來收益。大企業資金雄厚,生產規模足夠,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而且推出新產品后可以迅速占領市場獲得高額利潤。而小企業的最優選擇就是等待,等大企業技術創新后,跟在大企業后,通過細分市場占領部分市場份額,從這種創新中獲得利益。
這個例子清晰的顯示,不要覺得做“小豬”沒有發展,企業獲益與否不完全取決于企業規模和表面實力,關鍵在于企業選擇什么樣的策略。“智豬博弈”是給競爭中的弱者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此外,在這個例子中踏板到食槽的距離以及每次漏出的食物量的改變,都將影響大小豬的行為選擇。在這個例子中;只要踏板與食槽之間的距離足夠的短,那么將出現無論如何小豬都不得食的結果;反之,如果每一次食物出量足夠,將出現大小豬都愿意踩踏板的行為。很顯然,如果我們將距離和食物出量看成制度,那么顯示出行為選擇受制度設計改變影響的現象。
毫無疑問對于山寨型企業而言,我們有理由將其視為“小豬”,是行業中的跟隨者,而市場中的先行者視為“大豬”。在現實的市場結構中,壟斷競爭市場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常態,由于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和特征的原因,先行者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控制和占有全部市場份額的可能,那么自然就給山寨企業已跟隨的機會和可能,根據對智豬博弈的分析以及啟示,山寨型企業在進入市場初期選擇模仿跟隨的行為策略是其理性的選擇。當然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山寨企業自身能力的變化,其行為選擇需要改變,而不能一味的選擇跟隨。
四、 山寨企業成長路徑
1. 基于資源觀的企業成長理論。基于資源基礎觀的企業成長理論(簡稱為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 Based View)隨著產業發展而興起的企業成長研究中迅速發展的一種理論,該理論關注企業成長實質,認為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研究企業資源與競爭優勢之間的因果關系。
資源基礎概念從20世紀初開始提出,真正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經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長足發展,現已成為戰略管理理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競爭力的差異源自企業資源的差異,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企業各自擁有的資源要素的異質性(包括有形和無形),是形成競爭力的主要方面,也是企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概括地講,資源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內容:①差異的異質資源;②資源的不可模仿性;③異質資源的獲取和管理。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在資源方面的差異是企業獲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以及企業能獲得經濟租金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講,資源的差異性是競爭優勢的來源。同時,就資源的不可模仿性而言,該理論認為基于企業自身而構建的無形資源是更為有價值的,因為這些資源是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企業的氣質、精神、傳統,更具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因此該理論注重培養企業內部的資源,強調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和構建外部網絡。
2. 成長行為策略選擇。前面分析表明,“山寨型”企業得以進入的市場為壟斷競爭市場,該市場由于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產品可替代性高,導致廠商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這些競爭來自于價格競爭和非價格競爭。價格競爭是一種在壟斷競爭市場中的競爭手段,主要通過改變價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做法,單是由于壟斷競爭市場具有信息對稱的特征,價格競爭會導致企業利益受損,所以通常市場表現為跟漲不跟跌。非價格競爭,主要表現為組成產品整體其他方面的改進而形成,一般表現為通過產品功能改進、銷售模式以及服務的改進來吸引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競爭方式,而產品功能改進構成產品實質差異,而銷售模式以及服務的改進稱為產品費實質差異。較之于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具有更富有戰略性的競爭要素組合與變化,在市場競爭中非價格競爭被廣為運用,現實中運用的較多的是廣告競爭與銷售方式和渠道競爭。
(1)企業成長關鍵因素:無論是壟斷競爭理論還是基于資源觀的企業成長理論,其共同點在于差異化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本質。壟斷競爭理論認為產品差異化有利于企業獲得差異化市場份額,使企業獲得經濟租金的本質;基于資源的企業成長理論,在古典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對產品差異化形成從資源觀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異質資源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源。基于這一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形成企業異質資源,有效地創造滿足需求的差異產品(包括產品實質與非實質),獲得必要的差異化市場份額與生存空間,是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并可能實現基于該生存空間條件下的擴展”。根據智豬博弈的啟示,將企業成長理論與壟斷競爭理論結合,山寨型企業進入市場選擇模仿視為理性,但是未來能否持續創造和形成差異化的“不可替代”是獲取生存的必要選擇。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沒有獲得經濟租金的企業肯定會模仿優勢企業,其結果則是企業趨同,租金消散。因此,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為保證持續的競爭優勢及經濟租金,要求企業須具備持續保持差異和形成特殊資源的能力,所以“形成異質資源,制造差異產品和模仿障礙、對資源的獲取和管理”是企業成長關鍵。企業成長與關鍵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若企業具有成長性,則有,如果出現的現象,則說明,關鍵因素中的某一關鍵因素對企業成長為負貢獻,制約了企業成長。比如,制造差異產品和模仿障礙無法做到的話,那么意味著其他企業可以容易的模仿跟進,相比而言模仿者有較低的投入,那么勢必導致引導者在這一產品領域失去競爭優勢與成長機會。
(2)成長行為策略:基于關鍵成長因素,以模仿為初始行為的山寨型企業進入市場時就應該形成與被模仿者的產品差異(通常此時的差異為非實質差異;如價格、服務、渠道等),以便能夠加快的獲得細分市場份額,進而應當維護好所選擇的細分市場。其次,在獲取細分市場和生存空間后,應當并根據自身條件盡可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企業差異化資源(異質資源),通過加強對該市場消費群體的服務和了解,盡快形成品牌聲譽和企業聲譽,并且采取對被模仿者的跟蹤,不斷的改進產品以保證差異存在。同時也提高被模仿門檻,維護好自己的經濟租金。最終,因為經濟租金的存在,異質資源總是會被其他后來者模仿,如若要持續保持差異與經濟租金,那么就必須要具有持續產生異質資源的能力并且維護和管理好,這就需要企業形成良好的組織學習能力,形成自身的綜合知識體系和資源體系,并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形成和維護自身的差異化市場,從而進入到具有自主性創新的發展周期中。以上,行為策略過程可以用圖3表示。
參考文獻:
1. 楊杜.企業成長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2. 于維生,樸正愛.博弈論及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伯倫.壟斷競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 彭羅斯.企業成長理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5. 鄔愛其,賈生華.企業成長機制理論研究綜述.科研管理,2007,28(2).
6. 劉洋.壟斷競爭市場的競爭因素分析.流通經濟,2011,(2).
作者簡介:徐艷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MBA 中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管理學博士;阮亞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