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每年九月,新幼兒入園都會或多或少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而家長的焦慮也不亞于寶寶。對幼兒園陌生環境出現許多不良情緒,對父母過分依賴、對教師的不信任從而產生了焦慮情緒。寶寶多表現為哭鬧、不愿意進入幼兒園班級。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也不同,這樣造就了孩子的焦慮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大聲哭鬧、不斷重復同一句話、不斷重復同一個要求、拒絕進食、無法安靜入睡、并且總想找機會逃出、總想跟著某個老師、沉默不言等等,在心理學上統稱為“分離焦慮”。相關統計表明,在新入園小班幼兒中,其中約20%的幼兒分離焦慮感會持續三周以上,65%的幼兒會持續兩周以上,15%的幼兒會持續一周以上,從此數據可見,幼兒“分離焦慮”問題比較普遍,兒童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因此幫助幼兒克服入園焦慮,順利渡過入園難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園從以下方面入手,幫助幼兒順利克服“分離焦慮”:1.新幼兒的家訪活動;2. 加強家園合作、正確對待引領幼兒及家長的不良情緒;3.開展入園初期家長陪讀活動;4.適當增加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
幼兒入園焦慮形成的原因:一是對于陌生環境的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二是對父母過多的依戀行為。
一、形成幼兒分離焦慮的相關因素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教養方式大致分為民主、嚴厲、放任、溺愛型四類,不同家庭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第一類型到最后一類型由強而弱。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非常有利于子女創造力的培養并與幼兒園教育形式高度吻合,孩子很快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減少了孩子的適應困難,反之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受限,則入園初期很難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過度溺愛會直接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得不到鍛煉,大事小事統統依賴家長,情緒發展滯后,所以很難忍受幼兒園生活。過度嚴厲的家庭教育則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和其他幼兒交往的機會,失去了一些社會活動機會,孩子的社會性得不到提高,入園后很難處理人際關系,也存在適應障礙,產生焦慮情緒。還有一些家長的不恰當行為,也會造成孩子和家長的焦慮情緒。家長不經意間的言行都會感染孩子,誘發幼兒產生難以適應的情緒。
2. 家長的教育素質的影響
一些家長不了解幼兒年齡特征的特點,缺少應有的育兒技巧和育兒常識,對孩子入園前的指導存有錯誤理念,包括家長自己對幼兒園的不信任、對老師的不信任、對新環境安全的不信任。在同孩子交流中把這種不信任傳給孩子,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不愿意上幼兒園。
3. 主要撫養者態度的影響
調查顯示,通過幼兒父母親自撫養的孩子比較容易和老師、小朋友相處,由祖輩撫養的孩子,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差。許多爺爺、奶奶在教育隔代子女時存在著嚴重的擔憂心理和補償心理。教育出來的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導致孩子在入園初期很難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4. 孩子本身性格的影響
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適應能力通常比文靜內向的孩子強,動作、語言能力強的孩子也能很快適應環境,具備與新環境主動交往的能力基礎,所以能盡快融入新的環境。
二、解決分離焦慮與入園適應的方法和途徑
1. 開展新入園幼兒家訪活動
我園在幼兒入園前開展了家訪活動,目的是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盡快建立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感。通過走進幼兒家庭,更多了解幼兒的生活特點、生活能力及與同伴交往的能力。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家長提出一些建議,讓家長了解孩子入園前家長需要配合的工作。同時,通過家訪,孩子與老師的距離近了,減少了與老師間的陌生感。教師掌握了孩子對入園的態度,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入園適應工作。
2. 加強家園合作、正確對待引領幼兒及家長的不良情緒
幼兒剛入園時,由于情緒原因引起的哭鬧、拒絕喝水、進食、排泄失控、不肯午睡等情況,教師都要耐心給予理解、同情,應用包容的心態安撫幼兒,幼兒哭鬧不強行制止,允許孩子正常宣泄情緒,但要掌握時間,不宜過長。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引導有不良情緒的孩子投入到他們喜歡的游戲活動中,轉移不愉快情緒,讓幼兒的身心在游戲中得到放松。
3. 開展新入園幼兒家長陪讀活動
為了幫助孩子們順利渡過分離焦慮期,消除孩子們的陌生感和緊張情緒,在入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們開展了家長陪讀活動,通過家長陪讀讓家長感受到幼兒園與家庭的保教結合,也讓孩子和家長充分體會參加幼兒園生活的興趣和快樂。各班老師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精心準備親子游戲活動。通過一周的活動,寶寶們對幼兒園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消除了對小伙伴和老師的陌生感,增加了孩子來幼兒園的愿望,為第二周孩子順利入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4.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
我們還通過適當增加戶外游戲時間來降低孩子的消極情緒,孩子們大都喜歡在活動場自由玩耍,而不喜歡被限制在活動室里面, 在帶班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在教室中哭鬧不止的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時情緒良好。增強了幼兒室外活動,更有助于孩子的睡眠,午睡時孩子更容易入睡。
入園期分離焦慮是每一個幼兒園都會遇到的問題,這需要幼兒園與幼兒家長共同努力,相互協作。家長朋友需正確對待幼兒焦慮情緒。老師也應該傾注更多的愛心去理解、關愛孩子。適時制定針對個別孩子的教育措施,相信通過家長和幼兒園的努力,每個孩子都能順利渡過入園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