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 要: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必須重新審視數學教學,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學會應用,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真正體現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聯系實際;交流合作;課外實踐;設計練習
一、聯系生活實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源頭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在教學中所設計的練習和實際活動,必須從學生看得見、用得著的實際問題出發,而且要具有較強的思考性目的,引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使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快要過年了,針對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定數量的“紅包”,再加上父母平時又給他們零花錢,學生不像大人那么會規范未來,手中的錢多了自然就會出現亂花錢的現象,于是我們就可以設計“年后,你怎樣支配手中的零花錢”一節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調查零花錢的來源、支出情況,分析零花錢的利弊,最后提出“培養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的倡議和可行性方案。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真正親近數學,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變。
二、加強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和數學交流,培養學生動手和語言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有針對性地及時予以指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既善于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并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讓學生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猜測分數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性質,再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確定性,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容易將學生置于一種非得思考的問題情境中,因此問題一經提出,學生便會思緒飛揚。又如,教學“統計”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學生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后,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后讓學生匯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統計方法,而且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加強課外實踐,課后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學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愈來愈顯得重要,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問題抽象出來,轉換成數學問題設計實際活動課,敢于放手,給學生創造條件,為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例如,學習二年級的“認識時間”,學生學習了鐘面上的相關知識,并了解到利用時針和分針怎樣計時,怎樣有規律地工作之后,做完書本上的習題,學生還感覺不夠“解渴”,此時,我們還可以安排一道學以致用的課外實踐題:與爸爸媽媽合作制一份表格,記錄你和爸爸媽媽一天的旅游時間。又如,學習了“排列與組合”之后,可以讓學生對班際乒乓球比賽設計方案。4個班進行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一共需要比多少場?
學生在記錄、分析、比較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對時間和排列組合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才會使知識產生質的飛躍,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學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時,也感受自身價值的存在。
四、精心設計練習,適量的開放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布置的開放性習題,提供學生開放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反復深入思考,不僅從常規處大膽商討,也可從特殊、一般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己體驗成功,這樣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例如,有52名學生游玩劃船,船的種類有:大船一次可以坐10人,每次收費16元;中船一次可以坐6人,每次收費10元;小船一次可以坐4人,每次收費6元;請問怎樣租船最好?解題時,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可以從價格上考慮,探索哪種方案最能省錢;也可以從同學的需要考慮,大船比較穩,安全一些,大、中船的面積較大,可多放些行李,小船速度快,夠刺激……開放性問題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大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經歷滲透、交叉、反復、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只有要將知識傳授與知識應用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抓住二者之間的聯系,通過各種方法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鎮裕民小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