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
摘 要:課文語言規范、生動,比起例文來更具代表性,其中不乏具有種子能量的語言,可以規范學生作文語言的表達。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嘗試著對寫景作文教學的安排作一些調整,盡量將它們與閱讀教學聯系起來,以課文為范例,為寫作提供規范的結構和語言,使“讀寫結合”做到實處。
關鍵詞:教學設想;實踐嘗試;經驗反思
一、教學設想
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寫作文不管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從我教學三年級起步作文的情況來看,學生怕寫作文不是因為“無事可寫”,而是“無話可寫”,或者說“無好話可寫”。在作文教學中,往往是布置好了寫作內容和要求之后,學生無從下手,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規范的語言積累不夠。
而我們的課文語言規范、生動,特別是寫景類的課文,比起例文來更具代表性,其中不乏具有種子能量的語言,可以規范學生作文語言的表達。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作文教學適當進行調整,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整合起來,以課文為范例,盡量從課文中吸收這些規范、生動的表達方式運動到寫作中去,使“讀寫結合”做到實處,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實踐讀寫結合、讀中學寫、寫中促讀。
二、實踐嘗試
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三篇課文都是寫景的文章,分別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這三篇課文中又以《北大荒的秋天》最具代表性,課文整體的總分結構,小節中的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的寫作方式,還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課文不僅讀上去美,更值得學生積累運用。恰好課文中“習作三”和“習作四”都是學習寫景的習作,于是我就嘗試將習作三和四移至前面來教學。
“習作三”是一篇看圖作文,要求在圖中合適的地方添上幾種小動物,然后再進行描述。在學完第二單元的課文后,我這樣進行“習作三”的教學:
師:我們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有山。(有很多大樹,有一條小河,有草地,上面還有小花,天空中還有幾朵白云……)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畫面上的景物由遠及近按順序寫在了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在寫景時要有條理。
師:這些景物中,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添些小動物進去?可以添哪些小動物?
生1:天空中可以有很多小鳥飛過。
生2:小河里有游來游去的魚。
生3:樹上也有小鳥。
生4:草地上還有幾只小兔子。
生5:花朵邊會有蜜蜂啊,蝴蝶啊飛來飛去。
……
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將這些小動物寫在每樣景物之后。
到這里,學生對于這篇作文要“寫什么”應該是清清楚楚了,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就是“怎么寫”。這時,我讓學生回憶我們剛學過的幾篇寫景作文,找找其中有沒有可以幫助我們的地方。“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往往始于模仿,模仿是任何學生、任何學科不可逾越的學習路徑,是兒童獲得技能的重要方式。”我們的作文起步也正是以模仿開始的,課文規范的結構和語言正是我們模仿的好范例。
生1:課文的一開始,都先告訴我們寫的是哪里的美景。第五課就先寫“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我們一看就知道它寫的是北大荒。
生2:對,《西湖》一課開始也寫了“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
師:那我們這篇習作,第一小節你可以寫些什么呢?
生:圖中是一片小樹林,我可以寫“夏天的小樹林,景色特別迷人”。
師:為什么是“夏天”呢?
生:因為圖中樹葉很茂密,花朵也開得很多,我想應該是夏天。
師:可以,春天也行。冬天呢?
生1:不對了!
生2:我可以把這里寫成郊外,“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來郊外游玩。啊,這兒可真美!”
師:我們在寫景時,開頭可以寫清楚是哪里的景色,還可以先贊嘆一下那兒的美麗。
這樣,第一小節的內容就基本解決了。在具體進行景色描寫時,我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找有沒有可以用上去的句子或詞語,這一找還真的找到很多。所以在學生的習作中出現這樣的一些句子:
“遠處的山層層疊疊、連綿起伏,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西湖》)
“大樹上長出了鮮嫩的葉子。當你走近大樹,就會發現枝頭的每一片葉子都很美,它們形態各異。遠遠地看,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做一片美的葉子》)……
還有的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小河清澈見底,就像一條透明的紗巾圍在大地媽媽的身上。一群小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著,它們有時轉圈圈,有時躲起來,多活潑呀。”
當然,并不是作文中所有的描寫都可以借鑒課文中的句子的。課文怎么會把景色寫得這么生動呢?回憶課文,學生們很快說出是因為課文中運用了很多比喻和擬人,把原本很美的景物寫得更美了。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挑選一處景物,也學著課文中的方法,用上比喻或擬人來說說,并讓其他同學來評一評。在學生的思考中,他們的習作中還出現了這樣的句子:
“一陣微風吹過,小花跳起了優美的舞蹈,小草自告奮勇當她的舞伴。”
“遠遠望去,遠處的高山似乎和天相連,猶如一幅天然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樹上的鳥兒每天都在歌唱,嘰嘰喳喳唧唧喳,像在感謝大樹為它們提供了生活休息的好地方。”……
可以說,在課文的幫助下,學生們在完成《習作3》時比較順利,表現最突出的是作文結構合理、語言生動。
這篇習作結束后,我趁熱打鐵,又指導學生進行了“習作四”的學習,描寫秋天一個地方的景色,范圍縮小了,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要求更高了,但有了前面的打底,學生寫起來心中也有數了。
三、經驗反思
我們的課文是最規范的例文,我們通過學習課文來學習我們的母語,掌握她的語言規律,學習她的表達方式。要將我們把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方法用起來,我想最直接的就是和作文教學聯系整合起來,這樣,作文教學不會獨立于課本有據可循,閱讀教學也可以根據作文教學的需要進行側重點的調整,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兩篇寫景作文教學的調整,發現學生以課文為范本,習作的結構更加合理了,語言也更加生動了。
當然,這樣的做法是否有效,還有很多的問題。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如何聯系好它們之間的紐帶,使得它們之間既緊密聯系又互不依賴,做到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希望能在這樣的嘗試中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使語文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