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花
摘 要:聾兒出于先天或后天多種因素造成了聽覺障礙,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聽覺言語主渠道接受言語傳遞信息,導致言語形成和發音的障礙,也直接影響聾兒的智力發展、身心健康發展和交際能力發展。
關鍵詞:聆聽習慣;發音訓練;聯系實際
一、培養有殘余聽力聾生主動聆聽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聾兒的聽覺察知能力,讓聾兒認識聲音的“有”和“無”,必須讓聾兒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其次,要培養聾兒的聽覺識別能力,讓聾兒認識聲音的特征,如:聲音的大小、快慢、長短等等。
再次,要培養聾兒的聽覺分辨能力,讓聾兒辨別各種聲音,在日常生活中可讓孩子聽聽優美的樂曲、朗朗上口的兒歌,使聾兒認識到處處有聲音的存在,感受到各種聲音的美妙,從而激發他們聆聽聲音的興趣。
最后,要培養聾兒的聽覺理解能力,理解聲音是聾兒聽覺康復的“質變”階段。理解聲音階段要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繁雜、從單音節到多音節、從短句到長句反復訓練。
二、重視對聾生的發音器官的訓練
1.呼吸訓練。如吹紙條、吹蠟燭、吹喇叭、吹口琴等。利用簡單的教具,訓練學生用鼻子呼氣、吸氣,用嘴呼氣、吸氣和口鼻結合呼氣、吸氣,這樣在說話時才能很好地控制氣流。
2.舌體操。在音樂聲中,做舌頭的伸縮、上下、向兩側、旋轉、向上向后卷舌等運動,訓練舌頭的靈活性、柔韌性和正確位置,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發音部位,為糾正學生的構音錯誤打下基礎。
3.唱音練習。通過長、短、緩、急四聲練習,訓練學生的用氣和感受調值。
4.擬聲練習。通過模仿各種聲音,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訓練了舌、唇等的協調性。
三、注重聯系聾兒的生活實際
教師應根據聾生的特點,因勢利導,及時發現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把說話內容和他們平時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多彩的生活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例如:吃飯時,教學生說“飯”“碗”“菜”“湯”等詞語。睡覺時,教學生“宿舍”“被子”“床單”等詞語和“這是宿舍”“我在宿舍睡覺”的句子。由于說話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情趣,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并在說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總之,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訓練,就是要根據聾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用科學的方法利用聾兒的殘留聽力,發掘視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代償作用,建立聾兒的有聲語言體系,發展聾兒的語言交往能力,補償聾兒的聽覺缺陷。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