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洋水彩畫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前輩們都曾從不同的層面為探索水彩畫民族化道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目前的中國水彩畫壇,卻出現了一些簡單地把中國水墨畫元素拼湊進水彩畫內,以示其為“民族化”的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不出形而上的觀念,更看不到什么創新點,只能看到外在形式的并合,而未從圖象的背后看到“中西結合”所傳達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水彩畫 中國水墨畫 民族化 東西方文化
在當前的中國水彩畫壇,許多畫家、美術評論家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關于水彩畫的“民族化”問題。水彩畫“民族化”包含的實質是什么,怎樣才能使中國水彩畫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健康發展,這個問題越來越成為中國水彩畫界所關注的課題。
我們所說的“民族化”是以宏揚中國本土的文化藝術精神為宗旨,是藝術家們用自己的傳統文化藝術去吸納外來文化,去“化”西方的藝術,使之逐步演化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本土藝術。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演繹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文明。東西方美術就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藝術形態。作為西洋畫種之一的水彩畫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由于其文化根源不同,它們的發展道路也必然不同。
西洋水彩畫受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等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人文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作畫強調再現自然與立體造型,屬寫實繪畫范疇。中國傳統水墨畫受儒、釋、道混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畫追求“尚意”與“墨趣”,屬于意象化表現性范疇。
西洋水彩畫受西方傳統文化影響,注重色彩的表現。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繪畫的色彩體系就在追求色彩統一下的顏色間的對比、變化和節奏。不管色彩多么跳躍、強烈、豐富,在整體上仍然是和諧的、統一的,伴有對比和變化。像野獸派的代表畫家馬蒂斯在作畫時最喜歡用檸檬黃、紫羅蘭、蔥心綠三種非常跳躍、對比強烈的顏色,但作品在整體上卻是和諧的、統一的。馬蒂斯曾說過:“一種顏色是噪音,兩種顏色就是和聲了。”這就是西方經典的色彩觀。
而中國傳統水墨畫受道家樸素型色彩美學思想影響較深。老、莊都提倡“見素抱樸”,反對人為的、“反自然”的“五色”。“五色令人目盲”(老子)、“五色亂目、使目不明”(莊子),所以要消除“五色”,主張“無色而五色成焉”[1]。所以中國水墨畫講究用墨,在中國文人畫家看來,繪畫藝術的美感不僅在于描繪客觀世界,更在于描繪本身的線條、墨色,也就是筆墨,它能傳達出畫家們的種種主觀精神境界,正像有人提出的“有筆有墨謂之畫”。所以,我們要從內在精神上去理解中國傳統水墨畫。
作為西方畫種的水彩畫,強調創作貼近生活,追求對象真實和環境的真實。作品中焦點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和素描方法等運用都比較準確,具有科學性。西方繪畫喜歡現場寫生,“畫其所見”。而中國傳統水墨畫講究意境與想象的空間,每一個元素都是抽象的,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京劇一樣,人物的臉譜代表著忠奸善惡,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需要觀者去細細品味。中國水墨畫受幾千年來傳統文化哲學與老莊思想的影響,講究事物內部綿延不斷的發展,強調畫面內在氣韻。中國水墨畫除追求完美的形式外,還追求人文理想,主張“畫其所知”。
所以水彩畫的“民族化”問題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它還包含著對東西方繪畫藝術本質的認識問題。
但在目前的中國水彩畫壇,卻出現了一些簡單地把中國水墨畫元素拼湊進水彩畫內,以示其為“民族化”的作品。從這些“民族化”了的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到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問題,如只偏重于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表面形式上的結合。這種表面形式的結合,造成的后果是,要么全盤接受中國繪畫的形式,將水彩變成墨彩,將水彩畫紙變成中國的宣紙,使人感到十分的牽強與生硬。這種轉換或拼湊的方式,雖然從繪畫材料或方法上有別于西方水彩畫,但是畫家的藝術觀念卻沒有脫離原有的思維方式,使人看到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面貌。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對外來藝術只停留在感性的主觀認識層面,而不是在理性上客觀地認識問題。中西繪畫的發展直接受益于各自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各自的傳統“文化基因”不同,必然會導致中西繪畫的發展產生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技巧和表現方法。
之所以有人提出中國水彩畫走“民族化”的道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發展中國水彩畫藝術,使它轉化為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本土藝術。但是由于他們對水彩畫如何結合中國水墨畫的問題,并未從文化根源上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使得許多畫家對“民族化”陷入了一種盲目狀態,從而造成了一些水彩畫作品只停留在嫁接的水平上。如用水彩畫的工具材料,用中國畫的筆法、線條,用幾乎單一的色調,中國畫式的潑墨,甚至還模仿了中國畫的題詩落款印章。實際上這些模仿和移植的方法,并未從理性上實現兩種文化的結合,因此這種結合產生的作品,很難擺脫其原有的藝術風格。唯一不同的是將中國畫的皴法、線條等移植到了水彩紙上,使人看上去有種帶有“中國味”的水彩畫,這種作品基本上停留在對東西方文化精神的感性認識及表面認識上,并未能體現出理性認識上的深入。因此,這類表面上追求所謂“民族化”的作品,表現出的是形式上的簡單結合,并未認識到其實質問題究竟是什么。繪畫藝術的美感表現在形式上與內容上的統一,那些嫁接式的結合很難體現出東西方精神與文化的真正內涵,反而暴露出一些畫家對東西方文化認識的膚淺。這對水彩畫“民族化”的發展不可能產生有效的結果。
水彩畫“民族化”并不是不可行,關鍵是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從本質上結合,這是目前對“民族化”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一定能夠產生出與目前那種只是在形式上結合的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
對水彩畫“民族化”的探索,不應該只是繪畫材料的結合,而應該是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結合,在本質上說是人的結合。作為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藝術家,必然有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哲學觀,我們即便不在畫中使用中國畫的元素,同樣也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東西。我們要的“民族化”主要指的是表現民族精神、氣質,而不只是圖式語言層面的表現。中國人畫出的作品,肯定會有中國味。因為,藝術語言、藝術風格是人的外化,我們有什么樣的內心就有什么樣的外化,這才是民族化的本質。那種從表面上提倡“民族化”的做法,容易使人誤會,好像認為“民族化”似乎可提供一種公式或模式,來給“民族化”一種配方,比如,用中國畫的元素,這種簡單的認識,我擔心的是它會變成單一化。
中國傳統水墨畫與西洋水彩畫受各自的傳統文化影響,在藝術審美觀念及藝術表現語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果簡單地從技術層面去做一些“民族化”融合,就以為水彩畫“民族化”了,就“像一個中國人,穿著了一套洋服,再著了一對日本屐,然后加上一頂自己的瓜皮帽,便夸他是中國的新裝束,可不笑話!”[2]“因此,只有在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真正從理論上搞懂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如何與西方繪畫藝術相結合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對中西哲學、美學、史學等與中西繪畫藝術相關理論的認識),這樣才能使結合問題上升到理性及理論的認識,這也是為什么要對中西繪畫發展規律進行研究與思考的真正目的。”[3]
其實,畫什么,怎么畫,都可以。作為中國人,他怎么畫都是具有中國氣質的,想不“化”都難。在當今的中國水彩畫壇,多樣化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水彩藝術的這個百花園才能夠多姿多彩,爭奇斗艷。
注釋:
[1] 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
[2] 劉玉山,陳履生.油畫討論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3] 范瑞華.中國畫向何處去[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作者簡介:
高玉,山東省濱州學院美術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