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良 洪滿春 李勤
摘 要:不同類型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差異和不同特點是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較為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了考察個體和組織因素對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影響,進行了一系列的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或獨立樣本T檢驗。
關鍵詞: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婚姻狀況;學歷差異;工作時間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的第十六號文件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扮演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級學生事務服務者、班級工作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德育教師以及心理咨詢顧問,也是地方和高校自身黨政后備干部的重要來源、輔導員在高校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高校輔導員的離職過快,嚴重制約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的進程,嚴重影響了高校學生工作的效果。
本文數據選取北京、湖北、湖南、廣東、河南、海南、安徽和青海8個省(直轄市)的90名高校政治輔導員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的分布與基本信息見下表(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分布于基本信息
■
下面從組織支持感的維度進行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或獨立樣本T檢驗。
一、性別差異
表2 男性、女性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描述性統計
■
通過對不同性別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F=2.111,P=0.001<0.05)。從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男性高校政治輔導員的離職意向要高于女性,從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分析這與男性工作期待、社會和生活壓力相比女性更高有關。從總均值來看,調查對象的離職意向偏高。
二、年齡差異
表3 不同年齡段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比較的統計
■
表4 不同年齡段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描述性統計
■
年齡是影響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同年齡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F檢驗表明(表3表4所示),存在明顯組間差異(F=11.065,P=0.000<0.05):21~30歲、31~40歲年齡組的離職意向顯著高于≤20歲和>40歲年齡組。
三、婚姻狀況
表5 已婚、未婚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描述性統計
■
已婚和未婚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T檢驗表明,不同婚姻狀況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F=3.243,P=0.001<0.05)。從表5的統計結果顯示,未婚高校政治輔導員的離職意向要高于已婚。通過對調查問卷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未婚的高校政治輔導員想通過繼續學習(讀博士等)去謀求更好的工作。
四、學歷差異
表6 不同學歷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比較的統計
■
表7 不同學歷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描述性統計
■
學歷同樣是影響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同學歷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F檢驗表明(表6和表7所示),存在顯著差異(F=2.6980,P=0.0047<0.05)。從調查統計的結果分析博士學歷輔導員只是想通過輔導員招聘作為進入高校的跳板,而碩士學歷和本科學歷的輔導員才是學生工作的主力軍。
五、工作時間
表8 不同工作時間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比較的統計
■
續表
■
表9 不同工作時間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的描述性統計 ■
不同工作時間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F檢驗表明(表8和表9所示),存在顯著差異(F=9.641,P=0.001<0.05)。其中有2年工作時間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率最高,而工作1年以內的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率最低。
六、離職原因分析
從控制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人口統計學變量)和工作時間(組織相關變量)的偏相關系數分析表明,不同子項目對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存在著影響,結果顯示,不同子項目均與高校政治輔導員離職意向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從統計結果的子項目分析,關心福利待遇、關注個人發展等子項目與離職意向的相關系數略高于其他子項目;再加上現實中部分高校對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輔導員工作繁重、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認同感不強、輔導員對肩負的重任認識不清、工作過程中的信心不足、新知識和新信息的獲取上落后于工作對象、輔導員培訓學習機會少、輔導員對自己的未來彷徨茫然、輔導員的價值取向困惑、輔導員工作缺乏穩定性和規范性等。這些現狀導致了高校政治輔導員對本身工作的厭倦和不滿,離職則可能成為其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宋利,古繼寶,楊利.人力資源實踐對員工組織支持感和組織承諾的影響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61—164.
[2]譚小宏,秦啟文,潘孝富.企業員工組織支持感與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441—443.
[3]候奕斌,凌文輇.組織支持及其改善途徑[J].經濟論壇,2006(20):86-87.
[4]徐曉鋒,車宏生,林絢暉,等.組織支持理論及其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1):130-132.
[5]凌文輇、楊海軍、方俐洛.企業員工的組織支持感[J].心理學報,2006,38(2):281-287.
[6]周明建,寶貢敏.組織中的社會交換:由直接到間接[J].心理學報,2005,37(4):535-541.
[7]吳靖.廣西高校教師組織承諾調查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張麗敏.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D].7版.孫建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0]張勉,李樹茁.雇員主動離職心理動因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3):330-341.
[11]許百華,張興國.組織支持感研究進展[J].應用心理學,2005,11(4):325-329.
作者簡介:胡國良,(1972.6-),男,湖北省漢川市(籍貫),6級職員,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教育。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