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露
劉風華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山鄉小學校長,但是他又是個有思想的校長,自擔任校長以來,終日孜孜以求的就是辦一所讓孩子快樂、教師幸福、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學校。正是這樣一種樸實而崇高的理想,點燃了一所山鄉小學的希望。在短短幾年間,魯溪中心完小從一所普通的山鄉小學一躍而成為贛北幕阜山下的明星學校。近幾年里,學校先后被省教育廳等部門授予“人民滿意學校”“全省安全文明學校”“全省和諧校園”等光榮稱號。劉風華本人先后獲得江西省“兩基”工作優秀校長、九江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全縣十佳校長等榮譽。
全力創建文明校園
2003年,劉風華接任魯溪中心完小校長時,學校沒有公寓,沒有食堂,校園基礎設施落后,連一塊宣傳櫥窗都沒有。劉風華先后向省、市有關部門爭取資金120萬元,新建公寓、食堂、教學綜合樓,修建校園文化廣場,設置圖書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多媒體教室、紅領巾廣播站等,綠化校園,美化教室、寢室環境,件件充滿了人文關懷,處處體現了育人的匠心。同時全力推進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少年創建活動,成立各類文體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全力創建平安校園
學校首創學生上學、放學路隊制,按學生上學的路線分成16個路隊,每隊有教師負責,路口、過馬路均設置標志。住讀生分成5個路隊,通車的由教師護送上車,不通車的結伴回家。在雨季、汛期,凡山區、庫區的孩子由路隊負責教師護送到安全地帶。食堂堅持不對外承包,由學校組織開辦,杜絕安全隱患。
為辦人民滿意的學校,他全力創建和諧校園。劉校長每月都要給當月過生日的教師開一個生日晚會,把溫暖帶給教師。
關愛教師,同樣關愛學生。劉校長每個學期都要走訪留守兒童,與老師們一起研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
建立檔案,把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和存在困難搞清楚。
建立隊伍,以班主任、任課教師、農村黨員干部為骨干,建立學校、家庭、親屬和社會相結合的網絡,把留守兒童置于有效監護之內。
完善機制,建立了學校班子成員蹲班聯系留守兒童制度、教師定期走訪制度、班主任定期談心制度等,還建立心理咨詢室,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
建立親情通道。學校專門設置一部電話為“親情熱線”,免費讓孩子們與父母聯系,讓孩子的父母開展“遠程教育”。
建立保障。許多教師自覺當起了生活管理員,確保留守兒童在校如在家,讓外出打工的學生家長放心。
全力建設師資隊伍
劉風華鼓勵和支持教師當名師。他認為,老師要成名,第一必須師德高,第二必須學問好。為了提高教師素質,適應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從2003年開始實施“二五”名師工程,即用5年時間,培養50名縣級教學骨干或學科帶頭人,確保中心完小每個班和各教學點有一位教學明星,突出各自的教學特色。
魯溪更新教育理念、開展全員培訓、實施校本研究、建立考核制度;針對教師年齡老化、教育理念陳舊的問題,開展現代化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組織學校干部和骨干教師外出聽講,所有教師培訓上崗。學校建立了師德師風考核制度、教學業績考核制度等。
全力推進素質教育
魯溪,民風淳樸,群眾對學校的教學質量很關注。學校始終以群眾的利益與需求為立足點,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全面發展,堅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改革評價方式。試行素質教育手冊,對學生在校情況進行全面評價,成績按等級評定。
改革課堂教學。按課改要求,實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從教懂學生轉變為教會學生,按杜郎口課堂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改革課外活動。以提供平臺為主,以提供指導為主,以提供服務為主,讓學生在文體活動和游戲中學會求學、學會做人。
教學質量突出。實施新課程改革后,縣教研室為了解全縣中小學教學質量,先后兩次抽查,魯溪中心完小兩次名列全縣第一。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是對劉風華校長的最好寫照。劉校長認為,辦人民滿意的學校,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他決心帶領魯溪中心完小的師生邁步新起點,去爭取更大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