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增敏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形態等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作為依托于這些領域的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也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邁進。如香港語文教育套件以兒童的語言發展為階梯,采用生活化的教育主題,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尊重個性差異,注重課程的功能性及生態性,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理念。通過實驗,我們探索了一種新的語文教育思路,開創了國內語文教育改革的先河。
目標課程是依據語言發展階梯而來的,它是教師為學生選定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我校隨著語言發展階梯的不斷修改來完善目標課程,三易其稿。最后,我校的校長還動員了全校的語文教師對課題組編寫的目標課程進行全面的審定。
編寫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有利于教師創造潛能的發揮。只有適合學生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本著這樣的認識和思考,我們依據目標課程及學生的評估結果編寫了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全面評估學生聽說讀寫四個范疇的能力發展水平,以此作為教師設計教學計劃和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線;其次,根據語言發展階梯編寫目標課程;再次,根據目標課程編寫教學建議,同時選取教學內容編寫教材,實施分層教學;最后定期評估,修訂教學計劃。
我校在邊摸索邊實踐的基礎上,編寫了水和火、交通、各行各業和常用的工具這四個主題的校本教材,分主題和課題,按照低、中、高三個組別劃分,體現了實用化和生活化的原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
第一,力求教材內容選擇的生活化。如《水和火》這一主題的校本教材,教師通過兒歌,向學生介紹了火柴、打火機的危險,又通過故事,向學生宣傳救火的常識,著重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第二,力求教材形式的靈活化。為讓學生有“寓教于樂”的感覺而樂于學,我們更多地采用了兒歌、謎語、童話、看圖學詞語、學文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編訂。第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是今天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原則。我校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的進程,并選擇性地使用教材,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準,做到教學內容選擇的彈性和靈活性。
教學實驗的過程
實驗初期,我校按照年齡相仿,能力相近的原則選取了14名中重度的智力障礙兒童組成實驗班。由校長任組長,教導處主任擔任實驗班的語文老師,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一年后初見成果,又增加了高組實驗班。隨著實驗的深入和發展,我校以語文課程改革為契機,在全校所有的班級開展了語文課改工作,自一年級開始直至九年級均有語文實驗班,改革的范圍擴大到了全校。
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所以必須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校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從傳統教學的模式中走出來,時刻關注課程學科價值和教育價值;二是要從靜態的觀念中走出來,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態變化,及時地調整預設中的目標;三是要從小課堂的事業中走出來,把課程學習活動作為一個教學整體來設計,在布置作業的同時,更要留下具有能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的成長性的問題。
專業理論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過實驗,教師樹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和發展觀,以發展能力為主的新型課程觀。語文教育套件的改革實驗不僅有利于教師創造性潛能的發揮,也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發展。因此,學校決定形成以語文學科為軸心,向周邊學科輻射的課程研究體系,帶動學校的課程改革工作向前發展。
我們堅信:在庸者的手里,任何一種理念和模式都可能成為教學的束縛;而在智者的心中,所有的探索,包括失敗的教訓,都將成為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啟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