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石柱縣南賓小學創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始名為“南賓書院”,建國后改名為南賓小學。學校地處少數民族貧困山區,位于石柱縣城,校園環境幽雅,書香氣息濃郁,少數民族師生占全校總人數的80%以上。多年來,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的戰略,逐步發展成省市級重點小學,鑄造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獲得了多項殊榮。
開齊民族教育課程
學校除設置了語、數學科外,還開設了思品、社會、科學、音樂、美術、體育與綜合實踐等課程。通過規范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把民族文化教育貫穿于各年段、各學科的教學與育人全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確保教學時間和教學質量。
開展“民族文化教育”主題活動
學校由德育處、少先隊大隊部牽頭負責,充分利用班、隊活動、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方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比賽活動;做到學科滲透,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組織師生參觀互訪,相互學習,積極開展民族學生之間結對幫學等活動,把民族文化融入整個教育活動之中。
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有效結合
學校同縣科協等相關部門共建了“生態農業”“珍稀植物”“莼菜種植”“長毛兔養殖”四大校外教育基地,通過開展科技考察、科技實驗等社會實踐,把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用于實踐活動之中,增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關注科研,積極開展課題實驗研究
在此方面,學校先后進行了《土家族民間音樂走進課堂的探索與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其中在《利用網絡及其資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研究》課題中,有25篇論文在縣、市和國家級教育類刊物上發表;《國學教育實驗研究》課題中,有12篇教師論文獲得縣級一、二等獎;《民族邊遠城鎮留守兒童學習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中,有18篇論文在縣教育城域網上發布和交流。
師資隊伍建設與硬件設施建設
學校把民族團結教育的教師培訓納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以及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系列,不惜資金投入,組織教師從事民族團結教育的專業培訓。有計劃分批次地派送教師參加縣、市與國家級骨干培訓,專任教師學科培訓等。
學校千方百計爭取資金,加強投入,增置各類教育教學硬件設備,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如新購置電子計算機、改造紅領巾電視臺、設立科展室、建立星光氣象站、打造科技長廊等。
注重激勵,定期表彰
學校把每年十一月作為“民族團結教育月”,定期推薦評選表彰“雙先”——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年度“先進集體”和民族團結教育“先進個人”,用典型引路。
幾年的不懈實踐,學校先后榮獲全國“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師德建設示范基地”“紅領巾手拉手助殘先進集體”“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活動先進集體”“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教育創新實驗學校”,四川省“德育先進單位”,重慶市“德育示范校”“校風示范校”“文明禮儀示范學校”“首批綠色上網示范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201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學校曾被教育部領導高度贊譽為“民族貧困地區現代教育技術的一枝花”。此外,學校在重慶市第五屆中小學藝術節展演中榮獲一、二、三等獎項7個;教師參加重慶市“愛祖國,讀經典”知識競賽獲一、二、三等獎18人,指導學生獲市級獎77人;學生參加“全國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讀書征文活動”,有5位學生的論文分別獲得重慶市一、二、三等獎。
以民族文化為載體,優化育人環境,創新教育方法,可呈現出精神感化人、以文育人的鮮明特征。我校集傳統精華與現代創新教育于一體,使學校的民族教育樹立起了一面旗幟。在未來的民族教育特色校建設工作中,我校將立足本地資源,發揮民族教育優勢,讓學校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校園!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南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