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優
良的生態環境是平潭的‘真寶貝,不能毀了‘真寶貝,引來一些損害環境的‘假寶貝。”習近平總書記11月2日考察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時叮囑當地負責人的這段話,令人深思。
何為“真寶貝”?何為“假寶貝”?在閩工作期間到平潭調研不下20次的總書記,用淺顯易懂的話詮釋這一命題。
改革開放初期,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一大批開發區、高新區,引進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其中有的項目損害環境,影響人民生命健康,至今后果仍然難以消除。增加的那點GDP,不知要花多少倍的“GDP”以消除后患。代價和教訓之慘痛,引國人側目。
很多事情只有失去才知道珍貴。今天,中國經濟已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長也進入“新常態”。我們要發展,但必須要廓清正確的“寶貝觀”。
“寶貝觀”是發展觀。發展要可持續,就必須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目前,伴隨全面深化改革各項重大改革部署的出臺,各地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經濟將保持適度的發展速度。我們所要的速度,既有質量和效益,更應注重培育新的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產生的速度。無論是優化產業結構,還是招商引資必須從長計議,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去衡量“寶貝”的價值,用速度、結構、質量、環境的協調統一印證“寶貝”的分量。
“寶貝觀”也是政績觀。政策決定以后,落實關鍵看干部。GDP增速不是不要,但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要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中的突出位置,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終身追究其責任。污染的GDP即使再大,也是“假寶貝”。當前一些地方取消單純的GDP考核,實行農業優先、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值得鼓勵和提倡。
“寶貝觀”更是生態觀。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鳳凰引來了,梧桐樹也給拔掉了,或者環境被污染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平潭的“真寶貝”,也是最寶貴的財富和生產力。如果連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都成為奢侈品,人的生命健康都存在疑慮,發展還意義何在?當然,發展也不能搞絕對“生態主義”,越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越偏遠,經濟上越欠發達,越需要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必須結合當地實際,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有關部門的監測表明,中國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總體惡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未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人人心里都有桿秤:如果沒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就是跛腳的小康。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當務之急,要樹立正確的“寶貝觀”,痛下決心,下大功夫,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保護好一方青山綠水,實現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