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清輝


APEC和G20兩個會議將影響2015年及隨后幾年全球的經濟走勢。
2014年APEC峰會11月5日在北京開幕。隨后,11月15日至16日,G20峰會將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
“這兩個峰會將有很多類似議題。世界各國都對這兩個峰會充滿期待,期待這兩個極其重要的會議能夠提振世界各國的信心,能夠使全球經濟重回正常的軌道。”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時說。
2014年的世界經濟充滿了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挑戰性,APEC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2014年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是中國和美國,中國和美國引領著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
“國際社會特別是亞太地區對此寄予很高期望。”朱光耀說。
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仍然緩慢和脆弱
《財經國家周刊》:你如何分析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
朱光耀:2014年的世界經濟充滿了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仍然十分緩慢,復蘇程度仍然十分脆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只有3.3%,并且一年中進行了3次下調。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說,他們并不愿意這樣做,但是客觀事實使他們不得不3次調低全球經濟增長率。
此外,IMF高度關注歐洲經濟走勢,特別是歐元區目前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2014年歐元區整體的經濟增長率只有0.8%,而作為歐元區的兩個關鍵國家,德國和法國經濟增長率只有1.4%和0.4%。
同時,日本經濟再次陷入了極為困難的狀況。IMF預測,2014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0.9%。但是日本中央銀行自己繼續下調了2014年經濟增長率,只有0.5%。
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組織下調了2014年全球的貿易增長量,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只有3.1%,而過去20年間全球貿易年均增長率是5.2%。全球貿易增長再次反常地低于全球經濟增長。
所以盡管IMF對世界經濟2014年的總體判斷已經下調了3次,但是全年的增長態勢和實際結果仍需密切觀測。這反映出一個嚴酷的事實: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影響著全球經濟,全球經濟復蘇的緩慢、不平衡及脆弱性愈發突出地表現出來。
《財經國家周刊》:在當前紛繁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下,你最關注哪些方面的變化?
朱光耀:在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特別關注世界經濟走勢的4個方面: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直接投資走勢的變化、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的變化。
這些預見今天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而且使我們在錯綜復雜、變化無窮的世界經濟格局中能夠占據有利地位,保持了穩定增長。要始終保持經濟政策在宏觀上要穩,在微觀上要活,在把中國事情辦好的前提下,作出我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
《財經國家周刊》:不久前,美聯儲宣布從11月起不再購買國債與ABS債券。至此,歷時6年、先后3輪的量化寬松(QE)政策告一段落。在你看來,如何應對接下來美國可能發生的貨幣政策變化?
朱光耀: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結束之后,美聯儲何時開始提高美國的聯邦利率,仍值得關注。歷史經驗表明,一旦啟動,絕不是一次性地提高0.25個基點,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必須要高度關注。
雷曼兄弟破產之后,美國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到今天,總共金額是3.9萬億美金,對這個政策如何評價,有待歷史的結論。它在經濟危機高峰期為穩定美國經濟起到了作用。但我們也看到,它也導致了貨幣的超額印發,為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沖擊。
在穩定金融市場、應對突發的金融沖擊方面,無論是APEC經濟體還是G20成員國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APEC與G20峰會有著共同訴求
《財經國家周刊》:當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一些國家蔓延,對非洲及全球其他地區形成了重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也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效應。在你看來,北京APEC峰會針對于此是否能達成一些應對之策?
朱光耀:目前全球面臨著眾多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風險,世界各國更需要在宏觀政策等方面加大協調和合作。
不久前,中國對非洲埃博拉疫情嚴重的國家提供第4批援助資金,總額5億元人民幣。面對埃博拉疫情方面,從我們的最高領導人到醫療隊的白衣天使,還有一些工人,包括每個人民大眾,都在作出貢獻,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正在承擔著我們的責任。
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這種突發的公共衛生疫情是我們保證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期待著APEC峰會能在這個方面作出重大的政策研討,也推動G20峰會在這個方面形成重要的政策共識。
《財經國家周刊》:在2013年的APEC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亞洲基礎設施發展銀行。我們注意到,無論是北京APEC峰會還是G20峰會,都特別突出基礎設施的發展,以此來促進區域間的互聯互通,為什么這個議題在當前如此重要?
朱光耀: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提出了重要倡議。無論是域內國家,還是域外國家,都對此表示歡迎和重視,認為這個倡議直面亞洲地區面臨的挑戰,抓住了解決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
2014年10月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批創始成員國備忘錄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這也體現了亞洲國家的合作精神和亞洲速度。更重要的是亞洲各國向全世界彰顯同心協力、面對挑戰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很通俗地說,人心齊泰山移,要想富先修路。亞洲基礎設施銀行是多邊機制,它的宗旨是開放和包容,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域內、域外國家能夠加入進來。
在目前全球經濟面臨重大挑戰的情況下,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解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遇到的交通能源的瓶頸問題,同時也解決一些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這是非常急迫的任務。這項重大戰略措施的實施將有效地促進區域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在基礎設施發展方面APEC經濟體和G20成員國有著共同的訴求。如果APEC峰會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必將對G20在發展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形成政策共識起到重大的引導作用。
中美經濟差距仍然很大
《財經國家周刊》:2014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和美國。這將在北京APEC峰會上有怎樣的體現?
朱光耀:毋庸置疑,2014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和美國。IMF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新增的經濟規模是2.4萬億,其中中國新增經濟規模是6794億,美國新增規模是3695億,據此中國的貢獻率為27.8%,美國的貢獻率為15.3%。
中國和美國正在引領著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中美兩個經濟體以及APEC區域的其他經濟體如果能在促進貿易與投資兩輪驅動、發展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應對突發的金融沖擊、合作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方面達成有效的共識,必將為G20峰會所確定的增長與就業主題作出亞太經濟體的重大貢獻。因此,這兩個會議將影響2015年及隨后幾年全球的經濟走勢。
《財經國家周刊》:據IMF估計,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美國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17.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朱光耀:主要是計算方法的不同。從全球范圍來看,采用購買力平價匯率對GDP進行比較的結果和使用市場匯率進行比較的結果常常有差距。
事實上,中美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尤其是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看,中國與美國差距還很大。環境污染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財經國家周刊》:美國正在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設想為下一代國際貿易協定的潮流引領者。奧巴馬政府特別強調TPP是一個“高標準的協定”。但中國政府目前沒有參加TPP協商。中國是否有加入的意愿?
朱光耀:考慮到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中國參與,美、日以及其他亞太地區國家試圖達成一個貿易協定,長期來看是不完整的。
中國的應對之策就是繼續加大改革開放。我們非常重視加入高質量的國際貿易體系,我們希望看到中國經濟更加融入到全球體系中。
目前,中國將經濟改革列為最重要的發展議程,其中涉及更大程度地開放經濟,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坦白說,對中國而言,要將很長的負面清單內容縮減下來,在國內面臨著真正的挑戰。但這是有必要的。所以,中國既理解又歡迎TPP的高標準,也希望看到TPP談判取得真正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