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巖 李欣


渤商所的P2C模式或為仍在探索發展方向的大宗市場提供一個可選項。
當阿里巴巴集團叩開紐交所大門時,其推崇的“商業新生態”理論得到了最大范圍的傳播。以此為背景,一場產業電商的升級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大宗商品市場自然地參與其中,相關行業寄望可以通過電子化商務平臺實現升級,進而完成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使命。
無論是交易品種數目、還是成交金額,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下稱“渤商所”)在此輪大宗商品市場的興起過程中都吸引了足夠的眼球。
自2009年全國興起的新一輪大宗商品市場辦市場熱,就已經顯現了相關行業對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以及社會資金急于找到投資出口的實際需求。
如今,5年過去了,大宗商品市場在大浪淘沙之后重新出發,將在互聯網時代完成轉型和升級。
擁抱互聯網時代
在互聯網電子商務技術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定位現貨交易所的渤商所,也在不斷探索和考慮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走得更遠。
根據渤商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末,渤商所上市的大宗商品品種已逾120個,涉及金屬產品、煤焦產品、石化產品、大宗農林產品和生活消費品等領域,其日平均交易金額200億元,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0萬億元。協同近百家不同行業的領軍企業共同推進現貨商品的市場化改革。
按照渤商所董事長閻東升的構想,未來5年,渤商所要構建一個面向全球的P2C(Producer To Consumer)綜合電商平臺,即龍頭生產廠家直接面向終端消費企業和終端消費者,打掉中間環節,讓生產者賣得多、賣好價、回款快,讓消費者低價買到廠家直銷、產地直銷的真貨好貨。從而解決生產企業的“四難”(銷售難、定價難、收款難、融資難),保障消費者的“三真”(真貨、真便宜、真方便)。
2013年12月,鴨絨品種登陸渤商所,實現了線上定價交易,線下實貨交收。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理事長姚小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羽絨產業進入電商時代改變了原有傳統的原料交易模式,通過電商進行現貨貿易可以更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地反映出羽絨羽毛原料的價格,便于企業采購,同時減少企業間的三角債。這是一種規范行業的交易制度,可以使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
波司登集團董事長高德康說,2014年波司登的羽絨采購基本上已經100%轉移到線上,價格合理,采購高效方便,貨值超億元。
閻東升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企業在接受渤商所的電商化服務后,定價公開了、簽合同公開了、銷售陽光了,銀行也愿意借款了,貸款安全方便了。即從簽約、定價、收款、融資等都是為給生產廠商解決難題提供服務。
2014年6月,武鋼熱軋卷板產品在渤商所上市銷售。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武鋼股份公司總經理鄒繼新表示,在鋼鐵行業整體處于下行的時期,選擇渤商所,一是因為第三方平臺更具公信力,二是綜合型電商平臺的市場配套服務網絡更加完善。他還表示,武鋼希望利用渤商所平臺,拓展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減輕該產品對鋼鐵主業的拖累。
“現在還有100多家企業產品正在排隊等待在渤商所掛牌。”閻東升透露。目前與企業合作掛牌的方式已占到越來越高的比例,而渤商所的掛牌品種也從簡單的大宗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過渡到品牌化經營。
“電子商務行業升級換代的時機到了,大宗商品市場需要借這個機會完成轉型升級。”有長期跟蹤大宗商品市場電子化交易的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他還分析表示,以渤商所為例,其未來整體利潤增長點,在于其線上、線下營銷服務環節大整合。簡單說,就是傳統的商業貿易環節中,渠道層面的利潤結構的重組。
借鑒國內外成功的電子商務網站服務模式,閻東升還表示,“在未來時機成熟時,我們的P2C電商平臺要發展成為渤海云商(廠商+電商+終端用戶),利用人民銀行批復的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優勢,為全球的大型生產企業及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為此,渤商所還在物流、倉儲方面加快建設步伐。在接下來的五年內,渤商所要實現百城萬店計劃。將全國各地的提貨點從目前的1000個增至10000個。實現全國每個縣都有提貨點,每個大城市有若干個提貨點,從而把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建成。
特別是在生活資料方面,渤商所將努力為消費者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目前還是生產資料倉庫為主,而生活資料倉庫還在建設擴充中。
大宗市場監管框架待理順
渤商所的P2C模式或為仍在探索發展方向的大宗市場提供一個可選項。
目前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路徑仍不明晰。有現貨市場人士認為,應建立長效管理模式,包括政府監督管理和行業自律管理,借鑒期貨市場監管方式對現貨交易市場進行從設立到運營的全程監督,同時明確相關部分的監管部門,把現貨市場的監管提高到了立法層面。
資深大宗商品市場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民間交易場所的規范運行,交易模式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看來,市場的實際需求,是否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才是關鍵。應考慮在風險可控的大背景下,進行多種嘗試。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期貨課題組曾發布題為《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專題報告。報告明確提出,借鑒成熟經濟體的發展經驗,構建全國統一的現代大宗商品市場監管制度和體系,明確監管部門,避免地方各自為政,建立期貨、現貨市場的功能監管和在此基礎之上的交叉監管體制,才能克服各部門監管的局限性,減少責任推諉和監管真空,促進市場循序健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