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新 瞿群臻
摘要
分析了當前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運用對比分析、舉例等方法,論證農業人才培養政策及制度、“官產學研”相結合、實驗室示范中心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應用等在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并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提出加強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10040-03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 Hongxin, QU Qun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empl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some factor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emonstrated, such as personnel training policies and systems, laboratory build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ie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先決力量。新時期,農業既要滿足迅速發展的社會農產品消費數量要求,又要向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農產品服務。然而,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耕地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淡水資源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之耕地逐年減少,土地侵蝕、荒漠化日趨嚴重,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人增地減的矛盾非常突出[1]。要養活未來16億中國人口,我國農業必須融入科技創新,實現向現代化農業的快速轉變。隨著國家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以及各地政府部門加強對農業科技的重視,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仍然不高。大多數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的貢獻率都在75%以上,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超過了90%,以色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達到96.7%[2]。截止2012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4.5%,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57%,江蘇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居全國第一,但仍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3]。
實現農業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從2004年至2013年,中共中央連續十年發布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提出以農業科技創新保障農產品供給能力,對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了全面部署,并強調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4]。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5]。實現科技帶動農業發展、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我國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國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因此,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究,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內涵
創新人才指知識淵博、善于學習新知識、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大膽創新的人才。創新型人才具有5個基本特征:專業技術知識豐富、理論基礎深厚;善于學習、及時更新知識能力強;具備開拓創新的意志品質;具有獨創性、想象力和預見力;勇于為科學奉獻、心理素質健康。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指具有較強的農業科技管理能力、農業研究開發能力和農業專門技術能力,能夠參與農業科技活動、促進農業科技發展、進行創造性勞動并能取得創新型成果的人才[6]。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分為農業科技研究人才和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兩大類,科技研究人才主要從事農業領域的科研工作,這些人才一般就職于高等農業院?;蛘呖蒲性核?,農業推廣人才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推廣相關的工作。當代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大批具有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靈活駕馭知識的社會適應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具有與他人合作、對科學和真理執著追求的胸懷,具有掌握現代交往工具,參與國際交往的能力的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7]。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支撐,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因此具有跨學科、綜合性的特征,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素質結構也呈現復雜的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素質結構
因此,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認識應該打破傳統認識的局限,從知識、能力、思維、個性4個角度進行多維化分析。時代在變遷,科技在進步,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應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認清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諸多不足,將決定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方向,對我國農業科技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素質結構包括知識、能力、思維、個性等諸多方面,因此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夠完善,個性化缺乏、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單一、對非智力因素重視程度不夠,造成我國農業科技人才普遍缺乏創造力。
2.1培養管理制度約束太多,培養教育機制缺乏靈活性
受計劃經濟時代傳統束縛型管理方式的影響,當前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管理制度過于刻板,沒有從“需要做什么,應該怎樣做”的角度對人才進行引導,追求的是一種平穩地、圈定式地管理方式。這種傳統的培養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意識,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的激勵和引導不足,直接導致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普遍缺乏主創性,處于一種被動工作的狀態。另外,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機制計劃性太強,缺乏農業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靈活性的科研創造環境。在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平等且雙向的溝通明顯不夠,國家科技管理者與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互動,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創造思維的形成。
2.2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培養機制個性化不足
受農業院校擴招政策影響,我國農業院校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面臨很多問題。例如,教學實驗條件較差、實習場地不足等,無法滿足更多的學生農業生產實踐的需要,也無法使學生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農業生產的實際相結合[8]。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運用新知識的能力明顯不足,對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使用能力不強,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工作中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教育思想觀念上過分強調書本知識,這種繼承性的學習觀念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思路的形成,培養模式的僵化導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自己的個性,進而影響科技工作的推陳出新。
2.3對非智力方面的因素重視程度不夠
良好的道德修養、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以及頑強的意志力是一個科技創新人才所必需的,而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對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業科技工作是一份奉獻型的工作,如果擁有尖端科學技術的人才沒有相應的道德水準,那么對整個農產業甚至整個國家來說都是災難。農業既是我國民生之本,也是一項枯燥、艱苦的行業,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對農業研究環境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尚沒有養成,這些非智力因素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國有關科技工作部門在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思路中應逐步加強對科技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重視,改變當前教育培養方式上重視智力因素、輕視非智力因素的局面。
3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之對策建議
3.1國家應堅定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設
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正是依靠科教興農戰略的有效實施,強化政府在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引導作用,甚至采取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平膛d農戰略是一個從政府到地方各部門、各基層組織協同工作的系統工程,具體表現在國家在大學教育中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采取相關的法律制度、逐年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等。農業院校是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最實際、最方便且可靠地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業院校的經費投入,確保農業科技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及基礎設施條件。從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來看,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為農業人才培訓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明確了農業科技人才培訓的地位、內容和資金投入,規定了參與各方的責任和義務[9]。我國也應該制定和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機構扶持、經費籌措等相關措施和參與各方的義務和責任都應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使我國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能夠又好又快發展[10]。
3.2實行“官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官產學研”結合即政府、用人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進而形成官產學研四位一體的溝通平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支持、資金上扶持,需要科研院所及企業協同努力。為農業服務具有很強地公益性特點,只有在“官產學研”通力合作的模式下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高質量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農業科技創新過程是一個“構思—操作—推理—總結—提煉”的過程,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因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在高等院校學到的知識需要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才能真正的轉化為人才素質、能力的提高,政府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實驗條件、企業定向培訓技術專門人才這種協調配合的舉措是解決當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匱乏的重要途徑。另外,“官產學研”合作能夠大大減少知識傳播和知識轉讓的運動成本,同時規避了高等農業院校內部專業知識難以轉讓和傳播的先天缺陷。
3.3加快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注重實踐教學
我國農業技術正處于由經驗型的常規技術向試驗型高新技術轉變的階段,在這個關鍵的技術過渡階段,需要許多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實驗建設和實驗教學對農業科技工作者創新能力的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湖南農業大學國家級植物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該中心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運用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培養思路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規律和縱橫的潛在聯系,真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農業的特殊性要求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課堂轉移到溫室大棚中、種子市場里,這樣才能讓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學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技術提高和理論升華。
3.4有效運用人力資源理論,完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激勵制度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有重要啟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模型以及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都表明,追求較高的物質收入水平是每一個科技創新人才最基本的需求,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合理的物質條件和金錢報酬能夠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投身農業科技工作的歸屬感,進而能夠更好地將精力和熱情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渴望成就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科技工作者應當為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制定明確而適度的目標。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協同激勵能夠更有效地激發科技創新人才的潛能,要敢于重獎有重大科技成果的那些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同時給予他們精神鼓勵,努力營造一個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另外,我國的科技管理者應制定優惠的政策吸引國外專業人才以及滯留國外的留學人員,這一批人才大都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吸引這樣一批人才為我國農業科技領域工作將大大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
4結語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經濟的長久發展離不開農業持續、穩定的支撐。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在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質、專業性強、富有冒險精神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我國在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上離發達國家尚有明顯差距,應該借鑒發達國家對于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找到一條適合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道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農業發展的關鍵,研究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思路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進而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整個進程。
參考文獻
[1]
劉樹海,焦惠生.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 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J].農業科技管理,1999(10):39-41.
[2] 薛金鋒,李國杰,王丹丹,等.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素質結構與培育[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117-120.
[3] 陸彩蘭,吉萬年.江蘇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困境的透視[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3,17(2):5-9.
[4] 原寧.培養和激勵農業科技創新人才[N].人民日報,2012-03-21(7).
[5] 劉大偉,張俊華.關于提升高等農業院校本科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4(3):102-104.
[6] 劉洪銀.農業科技創新中人才約束與破解[J].浙江農業學報,2013,25(2):399-403.
[7] 李阿利,趙佳榮,陳冬林.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1):66-69.
[8] 田興國.官產學研結合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09(12):345-346.
[9] 張文泉.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農業科技人才問題探索——以河南為例[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3.
[10] BUBBLE W,JOHNSON P,NICHOLS C,et al.MBTI Personality Types and SII Personal Style Scale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0(2):1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