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冀 楊正蓮

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推動中國與東盟貿易及構建亞太自貿區的重要路徑。
在APEC熱議亞太自貿區的同時,海上絲綢之路正迎來新進展。
10月31日,首屆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下簡稱“海博會”)開幕,吸引了42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包括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25個,占沿線全部國家數量的83%。
一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表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東將“立足新起點,全面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人文合作,在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在以APEC為代表的亞太地區多種合作框架下,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推動中國與東盟貿易及構建亞太自貿區的重要路徑。
尋求公約數
公元前200年秦漢之際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自中國東南沿海,穿過南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遠及東非、歐洲,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它不僅是沿線各國互通有無的“商貿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還是“和平對話之路”。
2013年10月,習近平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如今中國仍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彼時正值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雙方寄望于在2020年實現雙方貿易額1萬億美元。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于2010年。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去年底,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4436億美元,比10年前翻了兩番。
在近期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經濟增速小幅放緩,東盟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速預期被下調之時,中國-東盟自貿區仍成長迅速。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10月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額約3466億美元,同比增長7.5%,增速是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的兩倍多。
然而,隨著亞太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包括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內的諸多合作框架具有一定的重疊性和競爭性,導致任一框架都不可能成為區域內各成員參與經濟合作的唯一選項,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調動和整合。
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思路,是通過海洋將東亞、東南亞、南亞、非洲、歐洲沿海各國連接起來,統籌沿線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求,推動全面合作,構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計劃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橋頭堡,把廣東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
按照廣東的劃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包括東盟10國、東南亞東帝汶、中亞5國、中東8國、非洲7國以及韓國等。
“每一個國家發展的階段不一樣,利益訴求也不一樣。”博鰲亞洲論壇原理事長龍永圖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應該由中國單方面主導,而是由利益共同體來一起商討、研究。
“甚至美國都可以成為新海絲建設的參與者,既可以全面參與,亦可以參與其中的一部分。”龍永圖表示。
國務院參事杜鷹也認為,應該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把海上絲綢之路打造成為惠及沿線各國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打造新窗口
2014年海博會達成簽約項目451個,簽約資金1747億元。近九成參展企業表示了開拓沿線國家市場的強烈意愿,12個沿線國家主題館全部設置了投資推介區,大打“招商牌”。跨境電商平臺展區設立了跨境電商平臺區、跨境電商企業、商家和綜合服務供應鏈企業區以及論壇交流公共活動區3個區域,92個展位,完整展示了跨境電商生態鏈。
除經貿合作交流外,各國在旅游文化、物流航運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合作。博覽會吸引了11個國家的15個友好組織、4個國家的7個友城對子參會,韓國、印度、阿聯酋等多個國家進行了文化展示。另有12個沿線國家航空公司、6個沿線國家的旅游部門、5個國家的大型航運公司進駐參展。
此外,海博會還別出心裁地引入口岸物流版塊,推動開通“粵滿俄”(廣東-內蒙古滿洲里口岸-俄羅斯)、“粵新中亞”(廣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中亞國家)集裝箱鐵路班列,打通往來東盟地區、中亞五國、俄羅斯、蒙古乃至歐洲的鐵路貨運通道。
“我們要尋找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切入點,海博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龍永圖說,“貿易合作既有基礎又務實。”他建議,沿岸國家可以根據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路徑開發整合旅游線路,“從小事做起,積小勝為大勝”。
這得到馬來西亞的積極回應。馬來西亞旅游推廣董事會主席黃燕燕認為,沿線國家擁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海上絲綢之路“能把亞洲很多港口聯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亞洲郵輪旅游的目的地,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工作機會”。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則認為,沿線國家多為外向型經濟,可以大力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加速區域的貿易活動,加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動。
廣東是中國內地與東盟經貿合作量最大的省份。統計顯示,2013年廣東與東盟的進出口總額達1022.1億美元,占中國內地與東盟進出口總額的23%。除緬甸和文萊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目前都在廣州設有總領事館,廣東已與5個沿線國家設立了11對友好省州或城市,并正在積極研究與沿線國家的合作。
10月31日,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表示,未來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加強貿易合作、擴大互相投資、推動交通對接、推進資源能源合作、深化農業與海洋領域合作,并推進文化旅游合作。
杜鷹也建議廣東等重點相關地區抓緊研究制定實施規劃,利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實驗區和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打造新時期“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