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摘 要: 在注重學前教育的今天,一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高于以往同齡兒童,很多學生會做題,但是對于為什么這樣做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作者通過對一年級新生做系統、有序的測查分析,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從“了解學生起點,關注課堂落點;強化意義建構,提升能力高點;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個性發展”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更有效地調整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一年級新生 數學基礎 課堂實踐
教師應當明確一年級新生會做了不等于學會了,有人會做更不等于人人會做。我們要面對學生的各種數學現實,從以下方面關注一年級新生的數學教學。
一、了解學生起點,關注課堂落點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猜測,認為什么是重點,哪個知識點是難以突破的,或者哪幾個學生可能是接受有困難的,等等。而這些教師的主觀猜測有時候會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因此我們在找準課堂落點之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一)做好前測,了解學生起點。
前測是教學設計的學情基礎。對于教師設計的探究過程,如果學生不需要探究就明白了,那這種設計就是無效的;如果教師設計教學環節難度很大,學生不能回答或不能操作,新舊知識之間沒有建立聯系,那么這個設計也是失敗的。那么怎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呢?第一,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第二,它必須重視新舊知識的過渡。要做到這兩點,必須做好前測。前測為教學行為提供數據支持。我們在設計教案時,總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到位。而做了前測,那分析統計所得的數據就是我們科學合理設計教學的依據,它能讓我們的教學行為更有效。
(二)深挖教材,適應學生起點。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現有的起點,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適度調整,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匹配度,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特別是當學生的現實起點遠遠高于邏輯起點時,教師有必要對教材的教學順序進行適度調整。
一上《認識圖形》教材將四種立體圖形的呈現順序安排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筆者經過前測并與其他教師討論,決定將呈現順序改為:球、圓柱、正方體和長方體。
二、強化意義建構,提升能力高點
從測查情況看,很多學生會計算一些零散的題,但是不清楚為什么這么做,這樣的學習是不系統的、模糊的、淺層次的。在教學中更要強調知識的內在聯系,突出數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算理,內化知識結構。
很多學生對“20以內的進位加法”都會計算,正確率也較高。但在訪談時發現大部分學生能算出正確答案,但是怎么算出來卻不能說明白,對進位加法的算理基本上沒有了解。所以在進行“20以內的進位加法”第一課時“9加幾”的教學時,著力點放在“湊十法”的探究上,使學生明白算理。
讓學生在“動一動,畫一畫,擺一擺”中充分感知“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再相加”的計算過程中,進而理解“湊十”的算理,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二)動手操作,發展思維能力。
一年級新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學習數學時會遇到一些困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
同學們排隊給小熊貓照相,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有的學生看到題后,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便隨口說出:“小麗和小宇之間有5人。”
在學生各自說出想法后,教師不作評價,把問題拋給學生:小麗和小宇之間到底有幾人?自己用小棒擺一擺,或者在本子上畫一畫。有的擺小棒,有的畫○表示,有的用□表示……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借助實物或者是圖形,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要劃去10和15。這樣化抽象為具體,不僅初步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還滲透了符號化思想。
三、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個性發展
教學設計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點”,又要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因為每個孩子的生長環境,所接受的學前教育都不盡相同。教師要根據這一差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一)目標分層,讓每個孩子得到關注。
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分層要求,提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練習分層,讓每個孩子充分發展。
練習是鞏固概念,提高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完善教學結果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針對教材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筆者精心設計分層練習,不搞“一刀切”,讓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強化基本技能,優等生優化知識結構,使之能從質和量的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內容的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并且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要在正確認識學生學習起點的同時,在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真正促進新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振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淺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
[2]鄭琴妹.做好前測,把握數學認知起點[J].教育科研論壇,2009(11).
[3]李靜.淺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園,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