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靜
音樂欣賞能力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必須經歷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的熏陶,包括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等。因此,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滲透文化的過程。
正如國際教育學會在《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中指出的:“當音樂被置于社會和文化的語境中并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因此,教師要懂得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文化升華音樂。
1.在固有的文化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這一切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文化基礎之上,再通過對欣賞的作品內容的介紹,也可以通過對音樂欣賞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的介紹。如在告訴學生如何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要通過分布各個階段的標題,重新建起一個情節的序列,并讓這個早已為學生熟悉的民間傳說與音響的運動相對應,再通過想象和聯想,在頭腦中完成某種程度的具象整合,從而產生完整的可感的包括事態、場景和人物情感在內的綜合性意境。
2.借助傳統文化中各種形式的結合完成審美建構
中國音樂最突出的人文特性是詩、畫、樂的統一,聯系這三種藝術形式的就是審美意境。在我國傳統音樂的欣賞中處處可見這三種形式的互相映襯。如古箏獨奏《漁舟唱晚》,其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其優美的意境與許多古詩相似。音樂與詩歌的意境相輔相成,增強了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這種詩、畫、樂三結合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人格內涵。
3.正確對待國外音樂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等傳播因素的改變,外來文化在很廣范圍內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思維甚至行為方式。音樂文化受到嚴重的威脅和挑戰。音樂教育者們必須思考和認真對待外來音樂文化的滲透和所謂的“文化侵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采取的主要手段。以音樂文化為本,客觀審視外來音樂文化,接受外來音樂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吸收外來音樂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音樂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音樂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音樂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音樂文化性格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的本土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音樂文化的精髓,當今音樂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
4.合理選擇音樂欣賞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需要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文化素養。一般來講,文化素質的高低和音樂知識的多少與音樂欣賞的深淺度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質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樂中表達的內涵。比如,對天文感興趣的人就比較容易理解《行星組曲》,對唐詩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國文學的人對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都能很輕松地從音樂中探究出許多人生哲理。但對于一般人來說,要理解音樂內涵就必須加深對音樂表現手法的理解,掌握音樂欣賞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特別是文化素質、音樂基礎較差的人,不僅要掌握欣賞音樂的手段、步驟、方法,還要注重音樂內容的選擇。
5.培養音樂教育中的文化意識
“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盡管沒有人對這一定義持否定態度,但對于音樂作為文化現象的內涵,并不是很清晰,音樂教育的文化意識問題由此引發。音樂作為文化的存在方式,必然由三個基本層面的相互支持而存在于一個特定的社會中。
意識是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特定存在環境的感受意識,古人稱之為意;行為層則是這種意識反應的直接表現,古人稱之為象;形態層則是這種直接表現凝聚的各種符號及符號系統,古人稱之為言。作為文化的一般形態,音樂活動的全部過程符合文化創造的一般規律:意體現為象,立象以盡意;象凝聚為言,立言以明象;而言又作用于意,言傳而意會,全過程形成對意的放大與傳播。
作為文化的特殊形態,音樂是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特殊的言):樂音、樂器、樂譜有著特殊的行為(特殊的象):音樂活動、舞蹈、戲曲;以及特殊的意識方式(特殊的意):音樂體驗是社會文化存在的特殊表現形式。這種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文化主體歷史性的情緒情感積淀及在特定存在狀態中的情緒情感反應。因此,音樂真切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呻吟、痛號和歡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情感、夢幻與理想。音樂是一個民族情感的血脈,也是一種文化意志的靈魂。
6.推動多元音樂教育
縱觀美國音樂教育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是社會和學術這兩種力量推動著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首先,美國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現了對社會問題的一種回應;其次,美國高等院校知識分子及其學術研究對人類多元文化音樂性質和價值的確認。這種確認可以說是源自百余年來世界音樂學術研究的發展歷史,包括比較音樂學、音樂民族學、音樂人類學及國際比較音樂教育等領域學術研究的歷史,至少包括上千名學者、教授對世界上非西方音樂進行的嚴肅認真的研究產生的成果,揭示了人類音樂文化資源的豐富多彩,促進了發達國家音樂教育中“歐洲音樂中心主義”觀念的改變,使音樂教育從單一音樂視野轉向了全球多元文化音樂的視野。因此,實行多元音樂教育是必經之路,實行多元音樂教育首先要樹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條原則對于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以開放的、科學的態度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