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婷
【摘要】王建民先生是現當代優秀的作曲家之一,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民族器樂獨奏曲及民族管弦創作方面頗有成就的一名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天山風情》《二胡狂想曲》系列,古箏《幻想曲》等獲得了大眾的認可,演奏家和愛好者都喜歡拿來演奏,流傳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他的二胡音樂作品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結合大量適當的傳統和近現代作曲技法交融,創作。王建民的二胡作品旋律線條新穎獨特,富有個性,其中還有風格迥異的民族民間音樂,兼并了可聽性和藝術性。
【關鍵詞】鑒賞;王建民;二胡作品;《天山風情》
一、作品介紹
該作品無論是旋律線條還是表現技巧都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以下談談我對《天山風情》的一些理解。
《天山風情》,樂曲作于1993年9月,同年12月由二胡演奏家許可在東京文化會館音樂廳世界首演。作曲家采用的音樂素材來自新疆少數民族。它富有濃厚的民族風味,描繪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天山風景,表達了熱情淳樸的民族風情。樂曲中常出現的增二度音程,富于動感的復合拍子,具有舞蹈性舞,模仿冬不拉等新疆樂器音色的撥弦技法,展現了新疆人民熱情好客的風土人情和美麗的自然風景。樂曲由引子和九個段落構成。
引子為散板,第一個音出來是由遠到近,裝飾音快而清晰,音調悠長,自由遼闊,多個變化音和三連音并用,將人們帶入了天山風情的美麗畫卷之中。然后第一段稍快的行板,主題音調旋律流暢,極具歌唱性。接下來作者采用具有搖曳感的八分之七拍子,活潑歡快,展現了一幅舞蹈畫面。而后隨著調性的轉變,節奏回到端莊穩重的四拍子,抒情婉轉,類似于第一段。樂曲的第四段是散板段落,快慢結合,最后由裝飾音與主干音形成的三度爬升將音樂推向高潮。進入第五段熱烈快板,調性發生第一次變化,速度輕快而有彈性,采用模進手法,氣氛熱烈。強弱相互對話,步步遞進,將樂曲推向高潮。第六七段在前段調性轉換的基礎上,又出現多次轉換,旋律富有歌唱性。節奏歡快,富有舞蹈性,也使用重復模進,將樂曲繼續向高潮推進。后面的華彩段,最后一段主題再現,抒情緩慢,結尾重復適用八句泛音,減慢減弱,似乎美妙的歌聲漸漸遠去……
二、音樂創作特點
(一)民族性
中國二胡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今天二胡藝術的輝煌是生長于民間音樂的沃土。二胡音樂創作永遠不能脫離民間音樂的根本,相信這也是他的作品受到歡迎的原因,因為音樂的根在中國,具有較強的可聽性。這也是中國藝術創作的王道:群眾路線。
(二)相對于傳統作品的“無標題性”
以前二胡作品有對現實主義的追求,有歌頌性的體裁,都比較單一性。王建民創作的一系列樂曲不再是僅僅描寫某一個地域具體的人和事,而是從較高的角度去表現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他認為,音樂是用來聽的,是抽象的,表達和發揮情感是重要的,而表現什么,描述什么就由聽眾自己去想象和理解。與之形成對比的《蘭花花敘事曲》中就有“蘭花花好”、“出逃”等這些標題。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會變成李爾王”,這樣無標題性的樂曲更能使得聽眾在審美活動中發揮想象功能,演奏者要把握的是它的整體風格和感覺,由著聽眾自由地想象,這樣更能達到音樂的審美效用。
(三)此曲增二度的運用
《天山風情》引子的第一句就出現了變化音升2,升5,降7,升1,樂曲開頭就把我們引入了異國風情的情調,聽覺上有新意,與二胡的傳統曲目區別很大。我認為,不僅這些特殊音程,還有王建民先生的狂想曲系列的人工九聲音階等運用,都豐富了二胡樂曲的創作。
(四)節拍節奏具有創新意識
《天山風情》這首曲子節奏變化較多,并多用于調式變化,運用八七拍,在演奏時總讓我想到婀娜多姿的舞蹈畫面。王建民說:“四平八穩的節奏大家早已厭煩,我特意運用復合節拍,并故意使重音錯開,讓你覺得重音總是在細微的變化,但聽起來又不是很奇怪。”充分利用各種休止節奏是作者的又一個特點。休止可以夸張和明確地表現出音樂行進中氣息的存在,并有意識造成旋律的阻滯,使音樂的律動充滿活力。
(五)其他高超技巧性
類似快弓的兩手配合,快速換把,泛音,撥弦等都為樂曲增添了光彩。
三、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大眾人民眼中的二胡代表作恐怕只有《賽馬》和《二泉映月》,說起二胡,腦中的第一感覺就是悲涼、幽怨,旋律有點單調,不能引起我內心的共鳴,不像西洋樂那樣震撼人心,讓人震撼的民樂,恐怕只有在演奏家,但大家哪里才能聽到。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應該有屬于自己的一套讓世界人民敬仰甚至學習的音樂。說到底,還是我國民樂應該怎樣發揚?作為民樂代表的二胡又該怎樣去繼承和發揚?
我認為:首先,應該在全國內大力度去宣傳民樂,現在更多的學生從小學習的是鋼琴、小提琴等,加大宣傳,讓中國人民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樂器的歷史和魅力,雖然不能和西洋樂器比較,但是我們的特色是獨一無二的,為什么西方的音樂就是世界的音樂,而我們的音樂是民族音樂呢?那么首先我們得引起本國人民的注意和喜愛。
其次,就是專業的作曲家,類似于王建民這類優秀的作曲家為二胡譜寫下既有中國傳統又有西方手法的作品,相信人民會覺得民樂二胡變得越來越洋氣大氣了。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喜歡聽移植過來的二胡曲,比如《流浪者之歌》《卡門》等,它移植過來用二胡演奏同樣是單旋律,但是就覺得特別有異域風格,不是只有一種悲涼苦難的感覺,這就說明,作品優秀,有風格,有特點,大眾還是喜歡聽的。王建民先生是“中和”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繼承中國傳統創作技法,講究意境,追求神韻的同時,與當代現代的創作相結合,對傳統形式框架有所突破。
總之,我認為發揚首要就是要將二胡豐富起來,將各種能想到的音樂元素、音樂風格、音樂形式拿出來運用,然后再在文化的碰撞中尋找最優文化。這也是為什么《天山風情》受大眾喜歡的原因。王建民先生正確處理了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扎根本質,與時俱進,形式多樣,為現代二胡曲創作開辟了新路,從而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格,耐人尋味。技術要創新但一定要符合實際。把握好“度”,就可以既有藝術性,又有可聽性,達到雅俗共賞的統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二胡藝術已越來越需要順應時代潮流,被大眾接受的優秀作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展望未來二胡作品的發展趨勢,我認為,二胡藝術將繼續受到中西文化和一些外來因素的沖擊,并會由此帶來各種新的轉變,加速二胡作品創作的步伐,使二胡藝術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芳艷,王建民.二胡作品研究[D].河南大學.
[2]孫凰.試論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藝術特色[J].藝術教育.
[3]韓新安.追尋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訪談錄[J].人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