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要】《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這部交響曲使作曲家的創作達到了音樂藝術的頂峰,其真實性和民族性形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創作特征,也代表了他的音樂創作風格。該曲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用音樂揭示出了“人生苦短”這一哲學道理。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交響曲;悲愴人生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Π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一位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集大成者,更是一位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范。他創作的音樂類型范圍很廣,不但有交響曲、歌劇、舞劇,還有協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多種音樂體裁。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中最重要的音樂形式,他一生共寫了六部交響曲和一部標題交響曲,前三部為早期作品,樂觀、向上是它們的主要風格特征;以《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為代表的后三部交響曲為晚期作品,它們在風格上更傾向于心理刻畫,主題思想表現的都是主人公對幸福的渴望與阻礙幸福的“厄運”之間的矛盾沖突。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創作于1893年。樂曲的整體構思是從激烈的戲劇性沖突轉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后,最終是以悲劇結束。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童年時代和對音樂的朦朧意向;第二樂章——青年時代和愉快的世俗生活;第三樂章——生活斗爭和取得成功;第四樂章——為已故者祈禱。第一樂章:序奏,慢板。低音提琴演奏出空虛而沉重的樂句作為引子,獨奏大管樂器呻吟般奏出低沉的旋律,而其他樂器則用嘆息般的演奏延續著這種情緒。樂曲一開始就沉浸在一種陰沉、不安、煩躁的氣氛中。主部第一主題急促而富有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焦慮、煩惱、痛苦和不安的印象。當激動漸漸消退之后,樂曲進入行板,主部第二主題展現一種夢幻般的景象,似乎讓人們暫時忘掉苦惱而進入平和而甜蜜的回憶,從中感受到一種憂傷的美。樂曲的展開部曲折、復雜,甚至有些神經質。樂章尾聲部分的色調似乎有些莊嚴肅穆,又有些柔美、溫和,音樂在舒緩中向前流動,產生了一種非同尋常的安靜感。第二樂章:溫柔的快板。本樂章呈現的是一首神秘而又典雅的圓舞曲,而不是傳統結構中慢板樂章。在單一的音樂色彩中,我們好像聽到了一首俄羅斯民謠,稍快的音樂讓人察覺到了不安定感,全曲呈現著昏暗、低迷的色調。從主部舞蹈般的旋律中滲透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第三樂章:更活潑的快板,本樂章的結構是諧謔曲與進行曲相混合,但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其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在生活中忙忙碌碌的景象,有人將這一樂章理解為柴可夫斯基對過去生活的回憶。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板。本樂章一反交響曲的寫作常規,不是以快速的節奏表現人生的輝煌、壯麗,而是以極為沉郁、晦暗的色調來充分強調了人生“悲愴”的主題,兩聲圓號襯托著悲傷的旋律,似乎聽到了安魂曲,令人感到更加凄涼,使樂曲以極暗的音色在無限的凄寂中結束。柴可夫斯基在創作中之所以要打破傳統模式,是因為他深刻認識到,樂曲是由情感的引領而流淌,只有打破外在的傳統形式,才能將他內心復雜、深刻而又豐富的世界真實而自然地表達出來,本樂章正是這一交響曲的標題所要表達的人生苦惱、哀嘆和悲傷,使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凄怨、深沉悲愴之美,這正是此曲感人至深的原因所在。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獻給他的侄子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的,完成后之所以接受他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議起名為《悲愴》,是因為它在柴可夫斯基所有交響曲中達到了“悲劇性”的最高峰。《悲愴》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響曲,它產生于俄國沙皇專制制度最腐朽沒落的時期,政治黑暗、腐敗,國家前途渺茫。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血腥統治,使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社會動蕩不安,此時的柴可夫斯基和其他的俄國知識分子一樣苦悶、彷徨、壓抑、無所適從。樂曲內容正如標題所示,它強烈地表現出作曲者內心“悲愴”的情緒,這一心理反應構成了本曲的風格特色和思想性。從這首《悲愴》交響曲中折射出深刻的“苦難”人生哲理,它是對作曲家一生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作曲家對人生的感悟。柴可夫斯基曾這樣說過:
“這部交響曲的構圖歸根結底是‘生活。”這首樂曲是作者對人生恐怖、絕望、滅亡的表達,而人生的樂觀被徹底否定,在這里作曲家似乎在告訴我們:
“死亡”才是人生最終的主題。前蘇聯著名指揮家基里爾·彼得羅維奇·康德拉申(KirillPetrovich Kondrashin)在他的著作中曾這樣寫道:“《第六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頂峰、他的絕筆,無疑也是他自己本人的安魂曲。”由于這部交響曲具有獨特的憂郁抒情性,完整地體現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學觀、人生觀,所以它成為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作曲家是這樣評價自己的這部作品的:“我肯定地認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別是‘最真誠的一部。我從來沒有像愛它那樣愛過我的任何一部作品。”的確,那優美的旋律、合理的結構、精巧的管弦樂法等音樂的特征,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而充分的印證,所以本曲不但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樂曲之一,也是人類古今交響曲中一流的精品。
假如世人稱貝多芬為音樂哲人的話,那么,柴可夫斯基也同樣可以享有這一稱號,因為人生哲理是他們音樂中共同的創作特征。但不同之處在于:貝多芬是用音樂引導人生走向“歡樂”的哲人,而柴可夫斯基是用音樂揭示人生“苦難”的哲人。(在《偉大的音樂經典收藏——柴可夫斯基》中,編著者曾這樣寫道:“通常人們把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和第六交響曲總稱為‘悲劇三部曲,它們在揭示個人的精神悲劇以及與周遭現實間的尖銳矛盾方面,達到了真正的哲學深度。”)在《悲愴》交響曲首演后的第九天——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離開了人世。他的遺體被埋在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和穆索爾斯基的墳墓附近。一尊“低頭沉思”的雕像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為他而作,就好像他在繼續思考“生命”主題過程中又在構思新的樂章。
參考文獻
[1]基里爾·彼得羅維奇·康德拉中.俄羅斯夢幻——如何讀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M1.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梁心如.偉大的音樂經典收藏——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