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薇
【摘要】美聲唱法講究的是高度的“統一”,包括元音和在三個聲區(高、中、低聲區)之間的音色、音量、位置的高度“統一”。在高聲區,其演唱上是采用“關閉”(Closed)的方法,其發聲狀態、肌肉工作機能和中、低聲區有很大的區別。因而要解決高聲區的咬字吐字問題,就要從具體字音的主體——母音來研究,采用母音變形的方法從而使其更迅速有效地解決。
【關鍵詞】美聲;母音;換聲區;變形
美聲唱法實際上是從西歐專業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發展起來的,從文藝復興以后逐步形成美聲唱法。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各學派、各階段的改良,出現了現在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傳至我國,由于我們國家語言的特殊性,對于怎樣洋為中用,早就有了幾十年前的“土洋之爭”,現在就我執教這些年的經驗和教訓,得以下拙文。
不論是哪國語言,在歌唱中都是以延長唱字來抒發感情。這一“延長”就有了歌唱的學問。怎樣延長?在西方語音中,元音作為主要的單音節,在演唱中,只要延長單音節的元音即可。而在我國,漢字由多音節組成,分為字頭、字腹、字尾。怎樣延長?延長哪里?就成了探究的關鍵所在。可見,根本性的區別應該就在這字的延長部分去尋找答案。
一、母音是歌聲的主體
根據發聲和氣流通過的關系得知,漢字中的子音是不能延長的,能延長的只有母音。要延長母音,必須氣流不斷;要母音不變,咽腔、口腔等的形狀必須穩定。母音是歌唱音節中最為重要的中心環節,是歌唱中腔圓(共鳴、引長、達遠)的關鍵部位。我們的歌聲正是以每個具體的字的母音為主體,在旋律的流動中融為一體的一串串具體字腔的聲流。在演唱中字變母音異,只有掌握好正確的母音鑄型以及在高聲區時母音間變形的共性規律,才能將歌唱好。
二、演唱高聲區時母音變形的必要性
(一)為提高高聲區的基音頻率,母音必須變形
如果從中低聲區唱到高聲區,口咽腔的母音喉頭位置保持像說話那樣不變形地發音,聲帶就不能縮短、變薄和增加張力,這樣基音的頻率就快不了,高聲區就會出現唱不上去或是破音、干音的現象。(美)荷伯特·凱薩利著《心的歌聲》中說:“實際上,所有振源體的調節都包括適當的共鳴腔的調節,母音是主要因素。憑著母音來獲得這種雙重調節,這種結合體系,母音音型與音高的關系越準確,聲帶機能的調節也越準確。因為正確的母音音型是正確調節的關鍵。”
(二)為擴大頭腔共鳴從而增多泛音量,母音必須變形
“母音是基音與泛音混合而成的,它發自聲門而由共鳴器確定其特性。”可見在高聲區具有了高頻的基音是不夠的,還要使其泛音得到增強。為了能聲貫全場,必須增多泛音量,使高聲區不走中低聲區的口腔通道,而主要、大量地走鼻腔通道。因此口咽腔必須正確變形。高聲區好的發聲正是口咽腔正確變形的直接結果。
(三)為求得聲區統一,母音必須變形
歌唱由于經過三個聲區的過渡——低(胸)聲區、中(混)聲區、高(頭)聲區,直接導致了從中低聲區唱到高聲區時出現的換聲現象,進而出現了因換聲區而產生的真假聲“打架”的情況,出現上下兩截、高低聲區卡殼的聲音,從而直接影響了歌唱的聲音質量和作品的藝術表現。
想要解決好聲區轉換的問題并獲得母音在三個聲區統一的高位置,美聲唱法對母音采用了“高位安放”和整體混合共鳴支撐的重要技術。具體的做法即在腰“張”、氣柱“亢”的基礎上,口咽腔必須在小字一組的g以上開始逐漸地變形(變圓),也就是要用逐漸加“o”、加“u”和“e”的母音鑄型。麗麗·雷曼在《怎樣唱歌》中說:“只有借助頭部共鳴,才能使所有聲區獲得完美的勻稱和統一,才能擴大音域。有的歌唱家直到晚年還能保持美妙的嗓音,其奧妙也就在于此。”
三.母音間變形的一般規律
學會了母音的變形,就能使得在高聲區的發聲技巧變得直接、具體、有效;學會了母音變形,就學會了在高聲區如何正確調節發聲器官科學形態的制動閥門。教學實踐證明,男中音在小字一組#f音(頭聲區和超頭聲區的分界)上下,各自的母音變形有著不同的規律。
(一)#f以下的高聲區
漢字中的母音(字腹)主要分別由7個舌面元音構成。為了唱好高聲區,必須弱口腔、通鼻腔,這是母音在高聲區口咽腔變形的依據。因此唇形必須從展唇變為圓唇;舌位從前移后、從低升高;口型從開啟變為稍閉合。也就是說在高聲區時具體的母音變型為圓唇、口形稍閉、舌位后、高的特點。在五個元音中u母音是最符合這些要求的,因此在高聲區無論什么母音,隨著音的升高,口咽腔都必須在以該母音鑄型為主的同時,經過相鄰的某個母音(ü或o)變形過渡銜接,最后向u母音靠近、變形。唯有如此,高聲區才能唱得上下貫通、達遠性強。
為了母音在各聲區間過渡自由,口咽腔鑄型必須在以該母音為主的同時,在g1高音譜號五線譜第二線以上開始加入相鄰的某母音(ü或o)鑄型的成分,從be2左右開始加u母音作形。所加變形母音的口型隨音的升高而增大,而該字的原母音的口型變弱。具體規律如下:
1.a、e母音加o母音口型
這兩個母音在演唱時口咽腔口型隨著音的升高須在以原母音為主的基礎上逐漸加進。母音鑄型,不然音高上不去、音色發干。如歌曲《啊!中國的土地》中高潮部分的“啊”字(a母音)在演唱時就需要加進。口型,否則,聲音散且難控制強弱音色;再如歌曲《古老的歌》中高音“歌”字(e母音),在演唱時也要加進o口型,不然會出現卡喉,造成擠、壓、白的聲音。
2.i、e母音加ü母音口型
這兩個母音屬于閉口母音(i)和半閉口母音(e),在演唱時音響效果容易窄和擠,所以在以其本身母音為主的前提下,隨著音的升高逐漸加入ü母音口型便會使得聲音圓潤。如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中“親”字(i母音),在高音進發時如果直接出來i母音,會使得聲音一下子卡住、聲音發白且刺耳,如若加進ü母音口型便會大大不同;再如《大江東去》中的“杰”(e母音)、“滅”(e母音)二字,如不加入ü母音口型,勢必會出現散、橫、白、刺耳的音色。
3.ü、o母音要加u母音口型
u母音有很好的鑄型效果(聲音集中),所以演唱ü或o母音時,隨著音的升高逐漸要加u母音口型。如歌曲《花非花》中的“去”字(ü母音)。ü母音需加u母音因素,否則,會造成音色的靠前,發散;再如歌曲《那就是我》中的“火”(o母音),“螺”、“我”字,加進了u母音音素就不會使音色變空、變暗,出現字音不清等缺陷。
(二)#f以上的高聲區
小字二組a以上的高聲區屬純假聲——超頭聲,這時口咽腔內母音的變形不再是向鄰近母音(ü或o)和u母音靠近,而主要是加e或ei音素的口型。此時的母音演唱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咽峽兩側的舌腭肌等要用力向中收攏、聲帶要向中閉合、小舌完全縮進、舌根用力前頂等,這主要是要有“嘔吐”的感覺。
2.要保持打噴嚏前鼻翼附近的神經等興奮暢通的感覺,鼻翼兩側的上唇方肌和顏肌要盡量向外橫向展開(像大笑或打開磨牙啃、咬東西狀),聲音好像是沿著鼻咽后上方向上“爬行”,都共同地往眉心(兩眉之間)處唱,以使4對鼻竇的共振更充分。
3.聲音的共鳴點隨音的升高而變得越來越小,位置從頭腔后上方漸移至較高、較前的地方。
綜上,美聲演唱中的母音變型不是千篇一律的,是需要在具體的演唱操作中不斷推敲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母音變型的感覺(不論是哪個母音的高聲區變型,都是在以該字口咽腔母音鑄型的基礎上隨著聲區的升高,所加變形母音的口型逐漸增多)是要在演唱該音時內心對所要加的變形母音的靠近,是適可而止的,要抓住變的“度”,防止由于忽略了原字母音出現過而不及以至于本末倒置。另外,高音時口咽腔母音逐漸變圓變形時,要注意提前準備、早過渡,鑄型準確狀態,要盡量減少母音變形時銜接的痕跡。
參考文獻
[1][美]韓德森.歌唱藝術[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1.
[2]黃友葵.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