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張曉瓊 張蓉
【摘要】傀儡戲植根于民間,歷代藝人和樂手也經常參加當地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傀儡戲在藝術表演及造型上顯示了強有力的生命力和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兼收并蓄的收納能力。傀儡戲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戲種,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社會技術變革,新的傳媒技術的普及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演出人員也不斷減少,一些老藝人也相繼過世,許多寶貴的記憶也難以承傳。原先的傳統劇目由百余出而剩下二十余出。現雖然已培養了三名女同志學習傀儡戲,給傀儡戲表演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演出人員仍然緊缺,面對種種狀況,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搶救和傳承傀儡戲。
【關鍵詞】傀儡戲;萊蕪梆子;社會價值;生存現狀
傀儡戲,在古代稱為窟儡子、魁儡子。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記載,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戲劇形式。傀儡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奴隸社會的喪葬陶傭。傀儡在明代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更為繁榮。清代以后傀儡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眾多分支。總體而言,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木偶戲,包括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等;另一類就是皮影戲,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角色完全是由人控制的傀儡來完成。
萊蕪市萊城區羊里鎮賈家洼村傀儡戲,是在傀儡戲全盛時期的乾隆年間自南方傳人,已經在民間流傳了200余年。它源于南方傀儡戲演出,結合地方劇種——萊蕪梆子唱腔形成獨特風格,深得當地群眾的喜愛,在集市廟會、婚喪嫁娶、喜慶節日中,都有賈家洼村傀儡戲的表演。賈家洼村位于萊蕪市西北20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盛產萊蕪生姜大蒜。據賈氏譜記載:明嘉靖年間賈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地勢低洼,冠以姓氏,故名賈洼子。早年間,該村有一條古道,連接著萊蕪的口鎮和泰安范鎮兩大集鎮,南來北往的行人很多。南方傀儡戲藝人正是沿著這條路來到賈家洼村。當時賈家洼村人口很多,他們就住下來演出。由于那一年氣候異常,幾乎天天下雪,他們無法到別的村演出,時間久了,資費花完,又沒有經濟來源,只好在村里賒欠以糊口度日。臨近年關,需回家過年,欠下的許多債無法償還。當時村里有個小戲班,南方人就把演出道具作為抵押留在戲班子的藝人手里,許諾說明年開春帶錢來贖回道具,可他們走后就一直沒有再回來。后來賈家洼村戲班子的藝人,便用南方人留下的道具,憑著記憶模仿表演,并加入了本地的萊蕪梆子唱腔,形成了賈家洼村傀儡戲。由于當地的梆子粗狂豪放,更接近于當地農民的性格和口味,很快便贏得當地人的喜愛,融入地方腔的這種傀儡戲就迅速地在本地流傳開來,并流轉至今。
一、賈家洼村傀儡戲的起源與藝術特點
賈家洼村傀儡戲班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歷經兩百余年,古時演出頗受人民喜愛,但因戰亂、貧困等原因演出漸少,更因某些老藝人的亡故,時演時停,曾一時難以傳承,狀況瀕危。1933年,賈印江、賈義貴父子又召集演員和戲曲愛好者重新打鼓再開戲,組建了新的傀儡戲表演班子。
傀儡戲屬杖頭木偶,木偶戲仿制各種戲劇人物的頭像和能活動的木制軀體、四肢,并綴以服飾,做成各種不同戲劇情節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設施比較簡單,用一塊幕布圍罩住演出區,木頂做成一小型舞臺狀。演出時,表演者在幕后用雙手操縱木偶,做出各種表演動作,樂隊及演唱者均在帷幕內根據劇情進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引人入勝。其特點是說唱、表演、伴奏緊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漏,優美自然,能夠達到天衣無縫的效果,常使群眾在幽默的歡笑聲中大獲其益,故而很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傀儡戲在藝術表演及造型上顯示了強有力的生命力和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兼收并蓄的收納能力,該戲種表演的特征與別的戲種表演大不相同。所謂傀儡戲就是以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各種人物角色、偶頭的構造是用硬紙殼、泥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人物的臉譜是根據戲劇里擔任的角色用各種顏色涂抹而成,頭發、胡子等用人發制作。傀儡是由戲劇演員來操控,戲偶內部分為頭、身及雙手三部分,偶頭用一根木棍撐住,手則是用木頭刻制而成,胳膊是用兩根木棍穿在衣服里,一頭綁在手上,另一頭在操控人手里,表演時一手拿頭頂棒和胳膊,另一只手做摸頭、擦淚、打仗、拿兵器等動作。木偶面具行當種類有四生、四旦、四花臉,現有二十多個杖頭。人物的裝飾為:官員頭戴烏紗帽,將官身穿袍子,背后四桿小旗;小生頭戴相公帽;旦角身穿青衣或紅衣,頭戴鳳冠。藝人藏在帷幕之中,手、口、腳并用,以嫻熟的技巧一邊操作,一邊演唱,活靈活現,很有生命力。
傀儡戲的唱腔是萊蕪梆子,也稱萊蕪“謳”,屬于“梆子系統”的分支,主要是梆子腔,調式與梆子系統各劇種的調式基本一致,屬于“5”調式,即徵調式。其主要唱腔板式有大板(4/4拍)、二板、三板、調鑼(2/4拍)、慢四虎頭(1/8拍)、乍黃(散板),另外還有金掛鉤、呱嗒嘴、一串鈴、火力炮、洋黃、批迷子(活迷、死迷)等十幾種。
它的演唱方法,不論是男唱腔還是女唱腔,均是以真聲(大本嗓)為主、假聲(二本嗓和小嗓)為輔,真假聲結合使用或真假聲分別使用。由于萊蕪梆子的行當有“三大門頭十三行”,三大門頭是生、旦、凈;十三行當是生門的紅臉、老外、幫生、大小生,旦門的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凈門的大花臉、二花臉、副花臉、三花臉,而且各類行當的唱法又大有差異。
其中生角的唱法主要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真假聲結合使用,由于男女同腔同調,男唱腔只用大本嗓比較吃力,所以,在唱腔的高音區就得用二本嗓,在低音區用大本嗓。在聲腔中,有一種特殊的唱法叫做“厲嗓”,他的唱法是用極高的假聲倒吸氣唱出,唱時不是呼氣而是吸氣,尤其是男生的“厲嗓”,唱出的音質結實、高亢,行腔清亮,舒展流暢,語音縈繞,氣勢宏偉。
旦角的唱法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真假聲明顯分開使用。旦角中也有一種特殊的唱法叫“小嗓”,就是按原音符翻高八度用假聲唱出,所發之音細膩圓潤,娓娓動聽。
花臉的唱法也是以真聲為主,個別情況下使用假聲。
樂器主要有提琴、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鑼、梆子等,主要伴奏樂器為提琴,也叫“大胡琴”,椿木做筒,梧桐木做板,弦軸為杜梨木,琴桿是棗木或檀木,粗而短。內弦用皮弦,外弦用老弦,6、3(正工四)定弦,以G為主。傳統的打擊樂器很富有特色,大鑼是低音鑼;手镲較一般的面片大且音低,兩片相擊發出“撲”的聲音;小鑼是高音,音尖而明脆。輔助樂器主要有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鑼、梆子等組成,還有八棱月琴,不帶品,2、5(反尺合)定弦;小鼓三弦,1、5、1(上合上)定弦;梆子用實心蘇木制成。
其主要曲牌有絲弦曲牌、笛子曲牌和嗩吶曲牌,主要以絲弦曲牌為主,如《大金錢》《愁相思》《苦中樂》《一字開門》《二字開門》《桃紅》《憂愁曲》《怨恨曲》《思念曲》《四季歌》《殺妲己》等等,還有嗩吶曲牌,如《五馬》《二犯》《一枝花》《江兒水》《風入松》《石榴花》等;笛子曲牌,如《揚州》《開門》《五六五》《清江引》《點絳唇》等。
賈家洼村最早的傀儡戲是專人操縱表演,專人演唱,現在由于業余劇團的人手不夠,操縱表演者也演唱劇中的人物唱腔。
傀儡戲在它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其傳統劇目也具有諸腔并陳、絢麗多姿的特色,但是由于流傳年代較久,前輩藝人的病故,因而也失傳不少。傳統劇目初建時有百余出,到20世紀60年代山東省戲曲工作調查統計時,老藝人記憶的傳統劇目還有20余出,如《小姑賢》《小毛元》《南陽關》《單刀赴會》《周奇送女》《轅門斬子》《韓信算卦》《桑園會》《斬黃袍》《燒窯》《王登云休妻》《包公賠情》《亂潼關》《觀花》《汗衫記》《鋸大缸》等,所以對這一劇種的挖掘保護,已刻不容緩。
二、賈家洼村傀儡戲的社會價值
傀儡戲植根于民間,歷代藝人和樂手也經常參加當地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傀儡戲的大部分戲劇曲牌,結構嚴謹規范,曲調行腔委婉,過門完整齊備,調式豐富多變,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豐富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一)傀儡戲促進了當地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傀儡戲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它的鑒賞價值得到人們的認同和喜愛。傀儡戲在演出中,樂隊及演唱者根據劇情即興伴奏,伴唱配合默契,非常吸引人,雖系民間藝術,卻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說唱、表演、伴奏緊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漏;演出中,能獲得優美自然、天衣無縫的效果,常使群眾在幽默的歡笑中大獲其益。此外,傀儡戲中還有一種獨特的神話鬼怪戲,名叫《清水潭》,戲中有仙鶴、長蟲、孫悟空、唐僧、沙僧、豬八戒、何仙姑等,整出戲的驚險、懸念對觀眾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
1946年,賈家洼村傀儡戲曾以《孫臏下棋》等劇目多次慰問地方武裝部隊,大大鼓舞了我軍斗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與1953年3月代表泰安地區到濟南參加省地方戲曲匯演,演出了傳統劇目《棘陽關》,受到高度贊揚,成為全省八個獲獎單位之一。還于1978年參加全縣春節文藝匯演,其中《轅門斬子》一劇獲演出一等獎,受到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1964年到淄博、博山等地演出兩百余場,給當地人民送去了歡笑。所演勸世、習俗段子和童話故事等非常吸引人。許多劇目都充滿了扶正懲惡、清政愛民、精忠報國、尊老愛幼、扶危濟貧、見義勇為等高風亮節,這為推動社會發展、豐富大眾娛樂生活、塑造社會人文精神、弘揚優良道德規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豐富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隨著新的文化觀念和各種文化傳媒向農村的不斷發展,鄉村農民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傀儡戲在當地農村中仍占據著一定的文化市場。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中仍很活躍,并發揮著它們寓教于樂的作用,如每年的春節、元宵節、廟會、農閑時節及一些喜事慶典中,仍活躍著老藝人的身影,大大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并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在推進社會發展、豐富大眾娛樂生活、塑造精神文明、弘揚優良道德規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促進了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
賈家洼村傀儡戲在老藝人的精心保護下,不斷在周邊村莊進行演出,每到節集、廟會,他們都會扎戲臺演出,臺上傀儡歌而舞之,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市場的繁榮,增加了貨物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四)傀儡戲獨特的教育意義
賈家洼村傀儡戲演出主題鮮明,以古鑒今,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在民族危亡時刻,戲曲的宣傳教育作用非常明顯。1946年,他們給當地的解放軍進行了慰問演出,受到指戰員們的熱烈歡迎,鼓舞了斗志。目前,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正在進行,他們充分利用戲曲這一形式,寓教于樂,在農村塑造精神文明、弘揚優良道德風尚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極具有生命力。
三、賈家洼村傀儡戲的現狀
傀儡戲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戲種,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社會技術變革,新的傳媒技術的普及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演出人員也不斷減少,一些老藝人也相繼過世,許多寶貴的記憶也難以承傳。原先的傳統劇目由百余出而剩下二十余出。現雖然已培養了三名女同志學習傀儡戲,為傀儡戲表演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演出人員仍然緊缺,面對種種狀況,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搶救和傳承傀儡戲。
由于賈家洼村傀儡戲劇團屬于村級業余劇團,自籌自支,經費得不到保障,目前劇團缺少編劇、導演、作曲、舞美、音響等必需人才,再加上招生困難,由最早的專人操縱表演,專人演唱,發展到現在操縱表演者也演唱劇中的人物唱腔,人才流失及斷層現象嚴重。
過去人們的業余生活平淡無奇,娛樂方式單一,傀儡戲在當時人們的業余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受到周邊地區人們的普遍歡迎,劇團的演出收益可觀。而如今由于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影視、網絡等新的媒體形式的不斷沖擊,傀儡戲的演出市場受到很大限制,觀眾流失非常嚴重,演出市場萎縮,導致劇團經費不足,生存維艱。
賈家洼村傀儡戲屬于民間自發組織的劇團,市里沒有專門的專業劇團,更沒有專業的人員進行管理與規劃。原先的傳統劇目和演出劇目直線下降。沒有科學的規劃,傀儡戲不僅得不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喪失了社會群眾對它的關注,傀儡戲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從長遠來看,傀儡戲作為地方獨特文化的體現者,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四、傀儡戲的傳承與保護
如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傀儡戲存在著很多的困難,演出市場逐步萎縮,從事表演的藝人越來越少,觀眾大量縮減。賈家洼村傀儡戲現今也只有在農村的集市、廟會中才能演出幾場,但觀眾也是寥寥無幾。而且大部分還是年老者,出現了演出人員斷檔、觀眾層斷檔的困境。并且隨著電視、互聯網等現代文化傳媒的逐步普及及流行,很多年輕人對傀儡戲不感興趣,傀儡戲存在著后繼乏人的危機,而且傀儡戲演出劇目大部分以古代戲曲為主,年輕人聽不懂、看不懂,也不愿意聽、不愿意看,難以被年輕人所接受,對于傀儡戲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如何保護、傳承、發展傀儡戲,對于我們文化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
(一)搶救傳統技藝,保持劇種特色
當今的社會,我們有許多的文化是傳承文化,傳人的文化。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是我們獨特的傳授延緩方式,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傳承過程中,原傳傀儡戲中積淀的傳統技法有相當部分得不到應用,也已自然消失。特別是在制作方面,尤其是傀儡戲道具傳統制作工藝,也瀕于失傳,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大經濟投入來搶救并保護它,搶救和發掘傀儡戲和傳統技藝已刻不容緩。
首先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賈家洼村傀儡戲進行研究、搜集、挖掘整理,并出相關的書籍、拍攝相關的音像資料等,深入調研論證,從表演技巧、傳承發展、選題等環節,制定有關的傳承標準。
其次當地要建立相關的機構,充分挖掘地方名老藝人,以指派傳承人的方式,使傳統技藝得以搶救和傳承,并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時,在藝術創作中,也應盡可能用傳統技法,突出地方特色,以保持劇種的獨特魅力。
(二)對傳統的傀儡戲進行創新
發展是最好的繼承,發展就必須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是萊蕪市賈家洼村傀儡戲傳承的必由之路。原封不動照搬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觀眾流失,只有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理念和合理的技術創新,才會向前發展。賈家洼村傀儡戲這一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原先的基礎上,首先演員本身要加強業務水平的提高,要多培養年輕的骨干力量,給古老的劇種增添新鮮的血液,讓古老的劇種煥發新鮮的活力。另外,劇情、服裝、道具要適合當今群眾的口味,關鍵是創作方面要從構建和諧社會新型農村做起,多組織、創作一些反映農村社會的、反映當前形勢的,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互幫互助等題材的作品,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觀看,才能更加適應當今的市場經濟需求。
其次賈家洼村傀儡戲劇團的從業人員多師承民間藝人,一般不具備創新能力,主要演出傳統劇目或學習劇目。傀儡戲在發揚自己傳統劇目優勢的同時,要勇于創新,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汲取別人之所長來彌補自己的弱勢,更加充實完善這一特殊劇種表演。
(三)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有利于保存劇種,開拓工作
目前,賈家洼村傀儡戲只有一位代表性傳承人,而且已經80多歲了,這就要求當地要制定詳細的人才培養計劃。首先,讓傳統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走進校園,可以尋找并培養繼承人,可以在學校開辦傳統民間文化傀儡戲班,同時由賈家洼村傀儡戲劇團的藝術人員進行授課,有步驟地培養傀儡戲后繼人才;其次,除學校外,當地文化部門需建立傳習基地和交流演示場所,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或提供方便,使他們經常開展活動并進行技藝交流,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吸引年輕人或者愛好者主動積極參與,壯大藝術人才隊伍;最后,成立民間傳統傀儡戲培訓班,建立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年輕的傀儡戲表演、舞美設計、木偶制作、音樂創作等人才,為傀儡戲的代代相傳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四)開創活動機會,開辟演出市場
因賈家洼村傀儡戲劇團為民間自發組織的劇團,經費自籌自支,自生自滅的狀況較嚴重,所以更要要求政府定期舉辦多種活動,增加賈家洼村傀儡戲的影響力。采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使傀儡戲再現繁榮景象。而且政府部門要創造條件,建立平臺,鼓勵他們繼續熱愛傀儡戲這一藝術活動。
通過組織各種惠民展演來宣傳賈家洼村傀儡戲藝術,要以創新管理機制和營銷手段積極拓展賈家洼村傀儡戲演出市場,以創新保傳承,展演促傳承,并且培養劇團的管理能力和市場意識,多生產劇目,拓寬演出市場,吸引更多的商業演出,來調動演職人員的積極性,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促進賈家洼村傀儡戲整體水平的提高。
城市也是一片未曾開發的土壤,賈家洼村傀儡戲近幾年只著力于農村的演出,而城市人很少了解傀儡戲,也很少看過,近幾年,賈家洼村傀儡戲也接到不少到城市演出的邀請,只是苦于人員設備等條件的制約,不能滿足現代演出的需要。城市這片市場前景非常遠大,賈家洼村業余傀儡戲劇團要在人員設施配置齊全的條件下,勇于走出去,讓城里人來了解傀儡戲、喜歡傀儡戲,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它,積極開發市場潛力,讓傀儡戲這朵奇葩在舞臺上重新展現它美麗的姿采。
參考文獻
[1]李群.傳統戲劇[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
[2]周復三.音樂基礎理論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