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競國
【摘要】學樂器的最終目的是以音樂的、藝術的方式去表達內心想要“訴說”的東西,教學的目光不能停留在所謂的“技”的層面,演奏者的心理活動同樣重要。意動原理固然不是萬能鑰匙,如果過于局限在主體內部的經驗,可能會忽略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但其側重于描述和理解的研究取向對于音樂這樣的藝術學科來講具有啟迪意義,因而,在進行器樂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器樂演奏者的意動。
【關鍵詞】器樂教學;心理現象;意動
一、什么是意動
意動是心理的活動。意動心理學最早由西班牙的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1838~1917)所創立,他在《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1874)一書中首次提到心理現象的意動原理,認為“人的經驗可以分為內在經驗和外在經驗,把外在經驗轉化為內在經驗,使之成為內在的客觀性,這就是心理現象。而實現這一轉化的心理機制便是意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的實驗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活動本身。他將心理現象分為表象、判斷和情緒(愛憎),并與物理現象做了區分。舉例來說,我們看一幅畫,“畫”為內容,“看”則為意動。他認為,內容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只有意動(意識的動作、活動)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在他看來,意動以及意動的對象兩者雖然屬于同一現象,但卻分屬不同方面。意動代表的是一種心理的指向,一種意念,是使客體附著于主體的一種活動。意向性是心理現象區別于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意向性具有“內在的對象性”(immanentobjectivity),總是內在地“指向”某個對象,如欣賞音樂時,音樂是被內在地欣賞,所以心理現象“把對象包含于自身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活動。意向性對意識對象又產生能動作用,具有主體性特征。
二、器樂演奏中的意動
人的精神(心理活動)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轉化為物質存在,或者說精神活動可以通過物理形式顯現出來。兩個相互不喜歡的人,多半不愿意坐在一起談心,可見心理距離可以造成物理距離。音樂表演和創作以傳情達意為己任,音樂家(以及諸多的非音樂家)的創作和表演,都是他們內心意念的外化。從宏觀處說,肖邦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處在危難中的激憤,恐怕就不會有他的《c小調練習曲》;華彥均沒有在舊社會底層的磨難與感悟,就不見得會奏出那首蕩氣回腸的《二泉映月》。從微觀處講,聲音的長與短、明與暗、連與短,抑或是情感的張弛、起落,均是內部心理體驗的外化。
從發生學的角度講,器樂演奏是心理學與運動學的結合。其中,心理的部分可概括為內部動因(意動),運動的部分則屬于物理外顯(演奏)。器樂表演在于二者的有機結合。器樂技巧的學習與實際應用都離不開意識的參與。技巧(演奏技術)是詮釋藝術作品的重要條件,技巧的習得與運用一直得到充分的重視。一般來說,技巧來自外在經驗的自動化。把外在經驗轉化為內在經驗,使之成為內在的客觀性,這就是技巧形成的規律。
演奏技能的形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不斷練習與鞏固,外部經驗會逐漸向內在經驗轉化。在初始階段,運動的成分居多。為了維持演奏的連續性,在這個階段總是會用過多的力量、過多的肌肉,這帶來一系列問題——緊張、僵硬、痙攣等等,并最終影響到演奏的流暢自然。在中間階段,經過不同程度的認知的、觀念的和運動的過程,技巧逐步實現熟練化和自動化,那些多余的、無效的甚至產生阻礙作用的因素逐步得以排除,運動因素逐漸減少,最終認知成分占據主導地位。通過反復練習,動作和聲音的表象就會在大腦中逐漸建立起來,聽覺(音響)、視覺(如樂譜)、觸覺(樂器彈奏)開始形成為一個整體性的經驗,演奏逐漸更多地內化為大腦內部心智的活動,動作會越來越連貫圓滑,而大腦內部的意念卻能夠自動地轉換為相應的外部操作,達到得心應手的理想階段。因此,音樂技能學習這一內外經驗的轉化過程就像是在做“加減法”。當技巧運用進入“自由王國”的時候,觀念、情感、判斷、愛惡——這些意識的活動,就成為演奏的主導性因素了。
三、意動對器樂教學的意義
傳統的音樂學習包括三個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心理一運動領域(技能領域)。這里暫把器樂教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二是運動。一般來講,在器樂教學過程中,人們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后者,較少從演奏者(受教者)的心理角度和已有經驗來安排教學。這樣做的優點是肢體運動機能得到了強化,不足之處是容易忽略“音”與“心”的內在聯系,從而出現有“音”而無“樂(yue)”的情況。比較突出的現象,如教學過程中對“手型”的特別關注與提倡,而對音樂的感受卻較少得到注意;較多地關注了識譜、指法、技術這些認知要素,卻忽略了發展聽覺和樂感。有許多琴童技術掌握非常好,但卻不能很好地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演奏技術聯系起來,離了樂譜就對音樂一片茫然;有時可以聽到流暢快速的音階跑動,但缺少了行云流水般的酣暢淋漓。作曲家、鋼琴教育家趙曉生教授曾感嘆:“發現學生能彈幾百個page,卻不會彈一小節;能彈無窮個音,但不善彈一個音;能彈很快的音,卻不會彈較慢的音。”
學樂器的最終目的是以音樂的、藝術的方式去表達內心想要“訴說”的東西,即使約翰·凱奇的《4分33秒》也概莫能外。教學的目光不能停留在所謂的“技”的層面。器樂教學要以內在心理過程為著眼點,注重啟迪音樂心智,遵循音樂學習的心理發展規律。視音樂學習為心理發展過程而不僅僅是動作操練過程,以改變那種被動、狹隘、淺嘗輒止的學琴狀態。
固然,意動原理也不是萬能鑰匙,如果過于局限在主體內部的經驗,可能會忽略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但其側重于描述和理解的研究取向對于音樂這樣的藝術學科來講具有啟迪意義。不論專業的還是業余的音樂教學,都需要遵循學習者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組織教學過程,而意動原理給出了一個值得參照的視角。有關意動原理在音樂表演與學習中的規律,需要進一步的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