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麗
【摘要】離石彈唱作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興盛于離石這片沃土,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并成為當地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但由于受到其自身語言特點的局限性,使得它的流傳范圍僅限于離石地區。文章通過調查研究,著重介紹離石彈唱的表演形式及藝術特色,希望將這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為更多人所熟知,并使其得到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民間藝術;離石彈唱;曲牌;藝術特色
山西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淳樸的黃河兒女,他們創造了許多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其中包括絳州“鼓樂”、長治“八音會”、洪洞“威風鑼鼓”、左權“大腔”、興縣“昆曲”、呂梁“說唱音樂”等。在這些種類豐富的民間藝術中,一顆閃亮的星在呂梁這片沃土上孕育,它就是民間說唱藝術——離石彈唱。它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氣息的民間藝術形式,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離石彈唱主要流行于離石、臨縣、柳林、方山、中陽一帶,表演有說有唱,與蘇州評彈、陜北說書等有著極其相似的表現形式。其唱詞比較口語化,具有離石本地的方言特色,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代表曲目有:《放牛》《審錄》《貼對子》《喚妹子》等。
一、離石彈唱的器樂曲牌與唱腔曲牌
離石彈唱的曲調多種多樣、豐富多彩,與其他民間說唱藝術的結構基本相同。它的前奏被稱為“帽子”是表演開始前的純樂器演奏,主要為演唱者營造一種意境而進行的演奏。以下列舉幾種器樂曲牌以供參考,常用的器樂曲牌有:《別妲己》《四字令》《上南坡》《小開門》《轉子令》(也叫轉子連)等。
《轉子連》分為《平調轉子連》和《月調轉子連》兩種形式。《平調轉子連》的音區較窄,全曲使用一個基本調式,節奏歡快,風格多變、小巧。《月調轉子連》的音區較寬,曲目內容根據不同的劇情可變換不同的調,節奏較慢,風格穩重、深沉。
離石彈唱的唱腔曲牌豐富多彩,一般為古曲古調,民間有“九彎十八調”之說。唱腔曲牌可以分為兩大類:單曲體和聯曲體。單曲體是指由一個基本曲調反復演唱的曲牌。代表曲目有:《十對花》《割洋煙》《偷山藥》《下柳林》等。聯曲體是指由若干個曲牌構成的,每個曲牌也可以單獨反復。代表曲目有:《審錄》《放牛》《翠屏山》《挑簾》《候三偷桃》等。離石彈唱從唱腔曲牌的基本結構來看,多以“聯曲體”為主。即以曲牌作為基本結構單位,將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聯綴成套,構成一套曲牌。以下譜例《翠屏山》是以“do”開頭,結尾也落在“do”上,使用了“do、re、mi、sol、la”這五個音,是典型的五聲宮調式,節奏較慢,表現了石秀欲言又止的復雜心理。
二、離石彈唱的表演特色
離石彈唱是以說、彈、唱為主要表現手段,表演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獨白,即一個人進行表演;另一種是對白,男女搭配進行表演,唱詞使用日常生活用語,通俗易懂,男女配合默契,打情罵俏,逗笑觀眾,通過觀看一場演出使觀眾在輕松、愉悅的場景中獲得快樂。例:
打早起來森蘇森炭tan,(大早起來找水找炭)
涼紅掃胡回來趕蹭的做換huan,(中午回來趕緊做飯)
煤油燈哈倉神神紅新補爛lan,(煤油燈下搓繩子縫新補爛)
月迷底擬子磨火經常旋轉zuan,(月光下碾子磨坊經常旋轉)
這段唱詞描述了婦女從早到晚忙碌的生活情景,使用了句末押韻的手法,每句話最末一個字使用了“an”的發音。押韻是一種增強音樂美感的重要手段,韻字的位置一般很有規律,通常都在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上使用,起到了順口、易記的作用。
離石彈唱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沒有專門訂制的服裝,演員一般都是穿著便裝,手執彩扇來進行表演,表演形式自由。但觀眾對演員也有一定的要求:(1)演奏者演奏時需要對音準、節奏把握到位,演奏技術熟練。(2)演員咬字需清晰,對曲目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積極調動觀眾的興趣,與觀眾互動,帶領觀眾進入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在演唱過程中,手執彩扇跟著音樂自然扭動身體,動作優美。(3)男女進行對白時需要配合默契,肢體協調能力強,能做到手、眼、身、法、步的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4)所選曲目通俗易懂,適時適景,貼近現實,具有教育意義。
本文通過對離石彈唱的曲牌、唱詞、表演形式的分析從中得出,離石彈唱是一種貼近生活、娛人娛己的民間說唱藝術,曲目大多源于生活,它的唱詞通俗易懂,表演形式符合老百姓的情趣審美,因此能夠在離石境內及周邊地區盛行,并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杜旭華.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文凡.離石縣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任勛祿.呂梁地區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江明悙.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