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
【摘要】音樂就像是漂浮在聆聽者腦海中的一幅圖畫,在感受音樂的同時,也在欣賞著用不同顏色繪制出的圖畫。音樂與色彩的關系密不可分,人們可以挑選出不同的顏色來鉤織他們的情感世界。文章通過論述音樂與色彩的關系,更加深切地體現出藝術的連通性,同時再一次說明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是可以引起色彩的共鳴的。
【關鍵詞】音色;色彩;音樂詮釋
音色是音樂在表達上的不同表現工具。不同音色可以被看做是不同的色彩特質。也正是由于音色的不同,使得各種人聲和器樂的表現呈現出豐富的色彩,進而擁有卓越的表現力。合理的色彩組合可以透過畫面將我們的視覺空間不斷拉伸,讓畫面厚實且絢麗。人們把不同作曲家風格迥異的作品與不同的色彩相關聯。就像眾多同時兼具音樂與美術素養的人感受的那樣。莫扎特的音樂屬于澄澈的藍色,肖邦的音樂是綠色的,而瓦格納的音樂則閃爍著不同的色彩。當然,這一課題也不曾逃脫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曾有一位心理學家就論述說古諾的音樂會引起紫色的聯想等。雖然這類的說法很是籠統,可同時也證明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是可以引起色彩的共鳴的。
在人的感知中音樂與色彩的聯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與顏色的簡單關聯之外。諸如:和聲、節奏、曲調等,都能與色彩進行相對的關聯。自公元二世紀古希臘的托勒密起就陸續不斷地有人來對音樂與色彩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而在文獻的記載中,最早指出音樂與色彩在性質上相關的要算阿其那修斯。阿其那修斯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音樂可以被看做是光現象的模仿者。
自從牛頓發現了光的粒子性質以后,不久又有科學家證明了光的波動性質,并應用棱鏡從白光中分離出了七種色彩,即紅、橙、黃、綠、藍、靛、紫。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為試圖找出音頻與光波之間的聯系規律的學者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佐證。
在音樂中不同音色的運用與在美術中不同色彩的運用是具有相似度和可比性的。例如,音色與顏色都能帶給人諸如明朗、鮮明、溫暖、暗淡等感覺。歷史上有許多音樂家都把音樂與顏色放在一起比較和聯系。著名音樂家波薩科特在十九世紀提出了一套音樂同色彩的對比體系。在這一對比體系中:弦樂和人聲對應黑色。銅管和鼓對應紅色。木管則對應藍色。當然,不同的藝術家賦予音樂同色彩的聯系的理解不盡相同。例如,音樂巨擘貝多芬對于音樂同色彩的理解就同此體系相類似。在他的《第六交響樂》第二樂章,聆聽者可以清晰地體會到:明朗的長笛聲部吹出了天空澄澈湛藍的色彩。而單簧管純凈優美的音色似乎呈現出來玫瑰花一般的絢麗色彩。銅管強烈、振奮而又雄壯的音色同紅顏色相聯系起來也是很恰當的。
當然,顏色與音樂之間的關聯想象常伴隨著不同的欣賞角度而有所改變。這種關聯不會是唯一的,更不可能是絕對的。甚至,這種聯想往往是隨意的。但是,音樂同色彩之間的互動卻亙古有之。
西方音樂大致分為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現代音樂時期。而不同時期的音樂所偏重的色調各不相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創作上講究結構嚴謹,曲風淳樸、穩重、嚴肅,帶有宗教屬性。作曲家們也極盡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樂,像只漂亮的古希臘花瓶。這不由自主地讓我們聯想到宗教的油畫。例如拉斐爾那繪于梵蒂岡圣彼得教堂穹頂上的創世紀。它那色調是那么的和諧,沒有絢麗的色澤,沒有新銳的靈動,但是渾厚的泛黃色彩帶來的莊重卻讓人心馳神往。
而說到古典時期,就不能不提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莫扎特。其作品數量浩瀚,但劣作卻極少。人們常以這點將他同貝多芬相比。大師如貝多芬,在其大量的作品中,水平良莠不齊,拙劣之作不勝枚舉。每一個聆聽莫扎特的人都會驚詫這世界上還有如此靈活、流暢且兼具婉轉的曲子。一個個來自莫扎特的音符穿透時間,帶著那湛藍的色彩令人感到神清氣爽、心境坦闊。仿佛是天空的藍,亦或許是大海的藍。在莫扎特的音樂中沒有參雜深厚的社會內涵,沒有覆蓋人文的思想性。沒有任何的表現矛盾沖突,也沒有震撼人心的激昂。當音符圓潤流動于琴鍵琴弦之上,那澄澈的藍色即能安撫人心。
到了浪漫時期,音樂旨在服務個人情感的深切表達。肖邦、李斯特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給予這個時期歷久彌新的人文定義。可以講,在現今的古典音樂演奏領域,浪漫時期的作品最能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肖邦本身的色彩或許已隨歷史退卻,但魯賓斯坦的演奏卻仍能在音響中回蕩。削弱了憂傷的氛圍,肖邦被魯賓斯坦賦予了高貴的色彩,仿佛那蔥郁的綠色,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于溫情。又如,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組曲》中最著名的是描寫天鵝的那一樂章。在這里,這不是一個樂器獨奏就能達到的效果。作者需要不同的色彩去勾勒那幅美麗的畫面。因此,先是描畫出天鵝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嬉水的場景,再加上弦樂、鋼琴的合奏。最后,一幅優美的天鵝圖就展現在了聆聽者的腦海中。
西方音樂發展進入現代音樂時期。音樂從主觀的刻畫逐漸轉向客觀事物?,F代時期的音樂,不怎么注重有無旋律,也不顧及聽眾的感受。就仿佛畢加索繪畫一樣,構圖和著色都帶給人雜亂的感覺。但是仔細品味,仿佛其中又有一定的感情和思想要表達。這種表達的方式透過來自于構圖和色彩的本能沖擊,語言無法成為帶來解釋的橋梁,將藝術更直接地帶人人心。
每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圖畫中描繪著作者的情緒與思考。同時,在聆聽的過程中聽者也會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于原本的圖畫之中。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其實好的音樂作品只是給聽著提供了一幅擁有無限可能的畫面輪廓。畫面里或許有作者理念中的色彩或許沒有。但聽者都能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慢慢完善其心中所得的畫面,同一個音符可能在不同的情景下被賦予完全不同的色彩。這是藝術的博大胸懷。在其中,沒有絕對的對錯,無需科學的衡量,唯有個人的體會和感受才是最好的詮釋,這也是只屬于個人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