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凡文等
摘 要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間,通過對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邁、五指山、白沙、三亞、東方、臨高、定安、瓊中、陵水等11個市、縣的中、老齡橡膠樹林段及其防護林的病、死樹及樹樁上的靈芝屬真菌標本180余份進行鑒定,初步鑒定出靈芝屬真菌17種,分別為白邊樹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層疊靈芝(G. lobatum)、長管靈芝(G. annulare)、黃邊靈芝(G. luteomarginatum)、靈芝(G. lucidum)、南方樹舌靈芝(G. australe)、熱帶靈芝(G. tropicum)、唐氏靈芝(G. donkii)、橡膠靈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樹舌靈芝(G. gibbosm)、樹舌靈芝(G. applanatum)、菲律賓靈芝(G. philippii)、褐靈芝(G. brownii)、薄蓋靈芝(G. capense)、馬蹄狀靈芝(G. ungulatum)、吊羅山靈芝(G. diaoluoshanense)和無柄靈芝(G. resinaceum)。其中橡膠靈芝和菲律賓靈芝為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熱帶靈芝(G. tropicum)、薄蓋靈芝(G. capense)為引起臺灣相思、木麻黃、桉樹等防護林樹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關鍵詞 海南;橡膠樹;防護林;靈芝屬;真菌
中圖分類號 Q949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180 samples of Ganoderma basidiocarps had been collected from Rubber trees at 11 counties in Hainan, Danzhou, Wenchang, Chengma,Wuzhishan, Baisha, Sanya, Dongfang, Lingao, Dingan, Qiongzhong and Lingshui during October 2010 to May 2013. 1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s 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G. lobatum、G G.annulare、G. luteomarginatum、G. lucidum、G. australe、G. tropicum、G. donkii、G. pseudoferreum、G. gibbosm、G. applanatum、G. philippii、G. brown、G. capense、 G. ungulatum、G. diaoluoshanense、G. resinaceum、G. pseudoferreum and G. philippii were the major pathogen of rubber tree red root rot. G. tropicum and G. capense were 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Acacia confusa,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ad.
Key words Hainan; Hevea brasiliensis; Shelter forest; Ganoderma; Fungi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9.026
靈芝屬(Ganoderma)真菌均為木腐真菌,其中有些種是重要的藥用真菌,有少數種類則是引起樹木枯死或根腐病的重要病原菌。由橡膠靈芝(G. pseudoferreum)引起的橡膠樹紅根病是橡膠樹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分布廣,為害重,給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1]。Wakefield于1918年將采自馬來西亞的橡膠樹紅根病的靈芝屬病原菌鑒定為菲律賓靈芝(G. philippii),并建立模式種[2]。Corner[3]1931年鑒定引起馬來西亞橡膠樹紅根病的病原是G. pseudoferreum(wakef.)Over.et Steinm,Steyaert[4]在1972年經過比較將G. pseudoferreum作為G. philippii的同物異名。在中國國內,趙繼鼎[5]在1989年編寫的《中國靈芝新編》中,報道海南靈芝屬真菌有54種,鐘金霞[6]、李碧英[7]等研究認為海南島靈芝有76種,均把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病原菌定為G. philippii(Bres.et.Henu)Bres.;丁雄飛[8]1995年對采自云南病死橡膠樹樹樁上的130號靈芝屬真菌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共鑒定出6個種,其中包括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病原靈芝G. philippii;張運強等[9-10]分別在1997、2000年報道在海南的新進、新墾、南林、中坤和儋州等地采集橡膠樹紅根病原為G. pseudoferrreum,而采自瓊中加釵農場的標本不是G. pseudoferrreum,可能是另一個種。海南作為國內的第一大天膠生產地區[11],有一百多年的種植歷史,地形地勢復雜,氣候條件濕熱,適宜靈芝屬真菌的生長,進一步研究海南橡膠樹園靈芝屬真菌資源,可為進一步發展膠園藥用靈芝種植提供菌種材料;同時,確定病原靈芝的種類,明確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病原靈芝是否存在2個以上的種十分有必要,可為生產防治橡膠樹紅根病及靈芝屬真菌所致的木腐菌病害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間,于海南省儋州、文昌、澄邁、五指山、白沙、三亞、東方、昌江、臨高、定安、萬寧、瓊中、保亭、海口等18 個市、縣中、老齡橡膠樹林段及其防護林的病、死樹及樹樁上隨機調查采集靈芝屬真菌擔子果標本180余份。樣本采回后及時分離、純化;擔子果經35 ℃烘干保存。
1.2 種類鑒定
采回的擔子果記錄其子實體長度、寬度、厚度、形狀、顏色等形態指標,同時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測量子實體的菌絲、擔孢子的形態特征并測量其大小,參考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及吳興亮等的《中國靈芝圖鑒》、應建浙等的《中國藥用真菌圖鑒》、趙繼鼎的《中國靈芝新編》、卯曉嵐的《中國大型真菌》及戴玉成的《中國林木病原腐朽菌圖志》等資料對所采標本進行種類鑒定[12-16]。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海南18個縣市橡膠林段的調查、采樣,其中有7個市縣未采到靈芝屬樣本,對從其余11個市縣采集到的180份靈芝屬真菌樣本進行初步鑒定,共確定靈芝屬真菌17種,分別為白邊樹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層疊靈芝(G. lobatum)、長管靈芝(G. annulare)、黃邊靈芝(G. luteomarginatum)、靈芝(G. lucidum)、南方樹舌靈芝(G. australe)、熱帶靈芝(G. tropicum)、唐氏靈芝(G. donkii)、橡膠靈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樹舌靈芝(G. gibbosm)、菲律賓靈芝(G. philippii)、褐靈芝(G. brownii)、薄蓋靈芝(G. capense)、樹舌靈芝(G. applanatum)、馬蹄狀靈芝(G. ungulatum)、吊羅山靈芝(G. diaoluoshanense)和無柄靈芝(G. resinaceum)(見表1)。
在所鑒定出的17種靈芝中,生長于橡膠樹上的有15種,在膠園防護林上生長的有8種。其中橡膠靈芝(G. pseudoferreum)和菲律賓靈芝(G. philippii)是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重要病原菌。薄蓋靈芝(G. capense)是引起木麻黃、桉樹等防林樹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3 海南橡膠林靈芝主要種記述
3.1 層疊靈芝Ganoderma lobatum(Schwein.)G.F.Atk,1908(附圖1)
擔子果多年生,木質,無柄,具柄基。菌蓋多層疊加呈半圓形,大小16 cm×11.2 cm,厚1.78~5.25 cm;表面黑褐色,無漆樣光澤,有同心環溝,邊緣鈍;菌肉厚0.2~0.4 cm;菌管單層,厚0.2~0.5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4~5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無色,寬2~5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9~7.8 μm×6.1~10.5 μm,表面具小刺,頂端平截,內壁褐色。標本號:儋州為NO. LY68、NO. LY701006,NO. NC 701007,NO. XP701008、NO. XP701051、NO. DJ20130701064;文昌為NO. QL 20130701051、NO. QL 20130701052、NO. QL 20130701053、NO. QL 20130701054;澄邁為NO. QT20130701105、NO. QT20130701106、NO. QT20130701107、NO. QT20130701108;定安為NO.LM86、NO.LM87、NO.LM127、NO.LM132、NO.LM133。
層疊靈芝在靈芝科比較容易鑒別,子實體層狀加厚,一般無柄,側生于樹樁或死樹頭上。此種在調查中發現儋州,澄邁,文昌居多。儋州地區在橡膠樹和膠園防護林的桉樹上發現,澄邁和文昌只在橡膠樹上發現,定安則發現于橡膠園防護林的苦楝樹上。
3.2 長管靈芝Ganoderma annulare(Fr.)Gilb.,1961(附圖2)
擔子果一年生,木栓質,無柄,具側生柄基。菌蓋半圓形,17 cm×24.5 cm,厚0.83 cm;表面灰褐色,無漆樣光澤,有同心環溝;邊緣鈍,白色或灰白色。菌肉的黑色殼質層厚0.5~0.8 cm,菌管表層灰白色,單層,厚0.75~1.65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
骨架菌絲黃褐色,寬5.0~7.4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無色,寬2.4~4.8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0~7.2 μm×7.3~8.6 μm,表面具小刺,頂端平截,內壁褐色。
標本號:儋州為NO. CP66、NO. CP67、NO. CP69、NO. 20130701076,NO. LY87;臨高為NO. JL122。
長管靈芝的子實體多層,與層疊靈芝的區別在于不是層疊狀加厚,而是覆瓦狀加厚且加厚不象層疊靈芝那樣密實,縱切可見菌管層幾乎占據子實層的大部分。在儋州發現于橡膠樹和防護林的印度紫檀上,臨高地區在防護林的桉樹上有發現。
3.3 靈芝Ganoderma lucidum(Curtis:Fr.)P.Karst,1881(附圖3)
擔子果一年生,木栓質,有側生菌柄,長8.2 cm,粗2.3~4.0 cm。菌蓋半圓形,15.34 cm×11.25 cm,厚0.5~3.3 cm;表面紅褐色,有漆樣光澤,有同心環溝,邊緣稍鈍;菌肉厚0.4~0.8 cm,菌管厚0.4~0.9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4~5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無色,寬2~5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9~7.8 μm×6.1~10.5 μm,表面具小刺,頂端平截,內壁褐色。
標本號:儋州為NO. XP65,NO. NCNC701044。
由于該種的外觀特征和藥理療效已經深入人心,紅色的子實體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膠農在打理膠園的時候很容易發現而易被采摘。我們調查時只在儋州地區橡膠樹樁上發現隱藏在雜草中的2個樣本,個頭較小。
3.4 南方靈芝Ganoderma australe(Fr.)Pat,1889(附圖4)
擔子果一年生或多年生,木質,無柄或具柄基。菌蓋半圓形,表面黑褐色,多個菌蓋生長后易連接在一起,大小10~13 cm×12~15 cm,厚1.2~5.25 cm,無漆樣光澤,有同心環帶部分菌蓋龜裂;邊緣鈍,淺褐色至白色;菌肉褐色,厚0.5~2.0 cm,有黑色殼質層;菌管褐色,單層,厚0.5~0.9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孔面灰白色。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5.4~7.7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寬2.0~5.7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6.1~9.9 μm×4.3~7.2 μm,表面具小刺,頂端平截,內壁褐色。標本號:儋州為NO. DJ55、NO. HQ58、NO. LY62、NO.LY63、NO. XP64、NO. ST74、
NO.LY20130701009、NO.LY20130701010、NO.NC20130701011、
NO.NC20130701012、NO. NC20130701013、NO. LY20130701043、
NO. 9D20130701074、NO. 2D20130701075、NO. DJ20130701118;文昌為NO. WC20130701100、NO. WC20130701101、NO. WC20130701102;澄邁為NO.ST74;瓊中為NO.JC 20130701083、NO.JC 20130701109、NO.JC 20130701110、NO.JC 20130701111、NO.JC 20130701112、NO.JC 20130701113、NO.JC 20130701114、NO.JC 20130701115、NO.JC 20130701116;三亞為NO.GLW142;定安為NO.LM 20130701096。
南方靈芝在海南較常見,由于與樹舌靈芝G.applanatum外觀相近,在鑒定過程中容易混淆,區別在于南方靈芝的子實體菌肉層有黑色殼質層,而樹舌靈芝沒有。調查發現澄邁、儋州、瓊中、文昌、三亞、定安均有分布。在澄邁、儋州、文昌、三亞只是在橡膠樹上有發現,瓊中則在橡膠樹和防護林的苦楝樹上有發現,而定安只發現于防護林的苦楝樹上。
3.5 熱帶靈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1910(附圖5)
擔子果一年生,木栓質,有側生菌柄,菌柄長25~30 cm,粗2.4~4.8 cm。菌蓋半圓形,表面紅褐色,大小8.5~21 cm×9.5~12.5 cm厚0.8~1.1 cm,具漆樣光澤,有同心環溝,邊緣稍鈍,淡黃色至白色;菌肉厚0.5~0.8 cm;菌管厚0.4~0.5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3.1~5.4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寬1.9~3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2~7.5 μm×6.0~10.2 μm,頂端平截,內壁褐色,表面具小刺。
標本號:儋州為NO. HY77、NO. HY76、NO. HY75、NO. LY 701082、NO. HYD78、NO. DJ701083;NO. LY 20130701119、NO. LY 20130701120、NO. LY 20130701121、NO. DJ 20130701122、NO. DJ 20130701123、NO. DJ 20130701124;文昌為NO. BMW20130701103;瓊中為NO.XJ 20130701087;東方為NO.DT20130701084。
熱帶靈芝在海南比較常見,尤其是在臺灣相思樹上生長較多,是危害臺灣相思樹造成其死亡的重要病原菌。此種與靈芝G. lucidum外觀相近,區別在于熱帶靈芝的成熟子實體一般沒有菌柄,只在長成過程中缺乏陽光時才會形成菌柄,且形成的菌柄與G. lucidum的原生菌柄不同。在橡膠樹樹樁上的爛洞中可形成長25~30 cm的粗壯菌柄。此次調查中主要發現于儋州、文昌、東方。
3.6 唐氏靈芝Ganoderma donkii Steyaert,1972(附圖6)
擔子果一年生,木栓質,無柄。菌蓋半圓形,表面灰褐色,大小18.3 cm×12 cm厚0.67~3 cm,無漆樣光澤,有同心環溝;邊緣圓鈍,白色或灰白色;菌肉有黑色殼質層,厚0.5~1.6 cm;菌管表層灰白色,單層,厚0.75~1.2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5個。
骨架菌絲黃褐色,寬4.8~7.1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寬3.4~7.8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6.4~8.4 μm×4.5~6 μm,頂端平截,內壁褐色,表面具小刺。
標本號:儋州為NO. LY61、NO. DJD72、NO. XPPDD85。
唐氏靈芝在海南島發現較少,僅在儋州地區橡膠樹樁上發現。
3.7 橡膠靈芝Ganoderma pseudoferreum(Bres & Henn)Bres,1932(附圖7)
擔子果一年生或兩年生,木栓質,無柄。多個菌蓋復生呈扇形,基部相連呈覆瓦狀,大小22 cm×42 cm,厚0.25~2.7 cm,表面灰褐色或土褐色,無漆樣光澤,有較寬的同心環紋;邊緣鈍,白色;菌肉有黑色殼質層,厚0.7~1.5 cm,菌管表層白色,單層,厚0.3~1.9 cm,菌管層不發育或發育不明顯,解剖發現有的擔子果菌管層的管口雖呈白色,但無成熟擔孢子。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6.2~7.3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2.5~5.5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7~5.3 μm×6.3~7.7 μm,頂端平截,透明。
標本號:儋州為NO. DS57、NO.DS59、NO. LY60、NO. XP70、NO. XP71、NO. DJ80、NO. XP83、NO. XP84、NO. NC20130701045、NO. XP20130701046、NO. NC20130701047、NO. 20130701057、NO.DJ20130701058、NO.DJ20130701059、NO.DJ20130701060、NO.XP20130701061、NO.LY20130701062、NO.LY20130701069、NO.DJ20130701079、NO.LY20130701104、NO. HQ20130701117;文昌為NO. 20130701070;東方為NO. GB20130701085;三亞為NO. YLW20130701099、NO. YLW 20130701127;陵水為NO. DLS 20130701129、NO. DLS20130701130、NO. DLS 20130701131、NO. DLS 20130701132、NO. DLS 20130701133。
此種是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儋州、文昌、東方、三亞、陵水地區的橡膠樹上均有發現。Steyaert[4]根據保存在kew的干標本的描述而認為與該種與G. philippii是同物異名,由于在kew的標本是個不成熟的擔子果且個體很小,判斷兩者為同物異名顯得證據不夠充分。在海南的調查發現,此種的擔子果個體大,菌蓋較薄呈覆瓦狀生長,在少數擔子果上出現在大菌蓋上長出小菌蓋的“疊生”現象,這在G. philippii的擔子果中則沒有發現,而且其擔子果下表面灰白色,菌管層發育不好或僅有少量擔孢子。
3.8 菲律賓靈芝Ganoderma philippii(Bres & Henn)Bres,1932(附圖8)
子實體一年生或多年生,木栓質,無柄。菌蓋扇形,表面深褐色,復生,基部相連成覆瓦狀,大小17 cm×22 cm,厚0.39~3.9 cm,無漆樣光澤,有明顯且致密的同心環紋,邊緣鈍,白色。菌肉有黑色殼質層,厚0.5~1.7 cm,菌管表層灰白色,多層,厚0.3~1.9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5.2~7.4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寬3.5~6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4.5~5.8 μm×6.3~8.4 μm,頂端平截,內壁褐色,表面有小刺或疣突。
標本號:瓊中為NO. DF51、NO. 52、NO. DF53、NO. DF54、 NO. XJ56 NO. YJ20130701125;五指山為NO. NS701001、NO. NS701002、NO. MD701003、NO. NS701004、NO. NS701005、NO. CH701017、NO. CH701018、NO. CH701019、NO. CH701020、NO. CH0701021、NO. CH0701022、NO. CH0701023、NO. CH0701024、NO. CH 0701025、NO. CH0701027、NO. CH0701028、NO. CH 0701029、NO. CH0701030、NO. CH 701031、NO. CH701032、NO. CH701033、NO. CH0701034、NO. CH701035、NO. CH0701036、NO. CH701037、NO. CH701038、NO. CH701039、NO. CH701040、NO. CH701048。
此種也是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主要病原,它是Wakfield(1918)在馬來西亞橡膠林采集到一個不完全發育的擔子果鑒定并建立模式種[2]。后期Petch[17]做過研究,除子實體外觀描述一致外,記載的標本也表明該種成熟的擔子果很少發現,因而記錄其擔孢子很難找到。調查中,只有澄邁、瓊中、五指山地區發現,且都只在橡膠林采集到標本,與G. pseudoferreum區別在于該種擔子果個體較小,菌蓋較厚,同心環紋較密,顏色較深,菌管表面白色,少見發育菌管層,擔孢子表面有小刺或疣突。
3.9 有柄樹舌靈芝Ganoderma gibbosm(Nees)Pat,1928(附圖9)
子實體一年生,木栓質,有平側生菌柄,菌柄長9.78 cm。菌蓋半圓形,表面灰褐色,大小8.63 cm×6.85 cm,厚0.4~1.65 cm,無漆樣光澤,有同心環紋,邊緣稍鈍;菌肉厚0.2~0.4 cm,菌管單層,厚0.2~0.5 cm;管口圓形,每毫米4~6個,表面白色膜。
骨架菌絲淡黃褐色,寬3.8~7.3 μm,樹枝狀分支,生殖菌絲透明,寬2~5.8 μm。擔孢子卵圓形,大小6.2~9.8 μm×4.1~6.7 μm,頂端平截,內壁褐色,表面有小刺。
標本號:儋州為NO.LY701073、NO.LY701077、NO. LY701078、NO.DJ79、NO.XP82、NO.XP86、NO.XP701014、NO.NC701042;五指山為NO. MD701016、NO. MD701026、NO.CHD701015、NO. CH701041;文昌為NO.QL701071;定安為NO. 20130701093、NO.20130701094、NO.20130701095。
有柄靈芝在海南地區分布較分散,儋州、文昌、五指山、定安均有發現,其中除定安是在防護林的印度紫檀上發現外,其他地區均為橡膠林里發現。此種擔子果與樹舌靈芝(G. applanatum)外觀上相近。Lloyd[18]記載的該種在溫帶是G. applanatum,到了熱帶擔子果變小并長柄就成了G. gibbosm。趙繼鼎[5](1981)與《中國靈芝新編》中也把2個種當成變種對待(G. applanatum var. gibbosm)。
4 討論與結論
海南島種植天然橡膠已有100多年歷史,優越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豐富的靈芝屬真菌資源,海南居民長久以來很會識別和采集各種靈芝藥用和作為食材。本次調查統計發現,全島18個市縣中,隨調查次數、調查時間及調查范圍的不同,在橡膠樹林所采集到的樣本數量也不同,其中:儋州采集的樣本最多,鑒定的種類也最多,主要以橡膠靈芝和南方樹舌為主;五指山采集樣本也較多,但優勢種集中在菲律賓靈芝上,可能與當地高海拔、濕潤的氣候環境有關;澄邁和文昌等地樣本和種類都比較少。調查時在有些市縣的膠園中沒有發現靈芝屬真菌的擔子果,分析原因主要有2方面:一是近年來隨著干膠價格的提高,膠農對橡膠園管理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一但發現患病死的橡膠樹會及時進行處理,并定期除草,同時在根病區挖掉樹樁后補種樹苗的措施也大大減少了靈芝擔子果生長的必要條件;二是靈芝屬真菌的擔子果很多都是可以藥用,如熱帶靈芝在市場上可賣到400元/kg以上,膠農在管理膠園的過程中看到擔子果就會采集作為藥用,因而有些地區未能采集到樣本。
盡管海南的靈芝被人們采集利用十分頻繁,但此次在橡膠園還是發現了15種靈芝屬真菌,膠園防護林發現了8種靈芝,與之前丁雄飛[8]報道的云南橡膠墾區靈芝種類多出9種,即層疊靈芝(G. lobatum)、長管靈芝(G. annulare)、樹舌靈芝(G. applanatum)、黃邊靈芝(G. luteomarginatum)、靈芝(G. lucidum)、熱帶靈芝(G. tropicum)、橡膠靈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樹舌靈芝(G. gibbosm)、褐靈芝(G. brownii)和唐氏靈芝(G. donkii);已報道的四川靈芝(G. sichuanense)和河口樹舌(G. henkouense)在此次研究中未發現。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靈芝在相同宿主而緯度不同的生境條件下,其種類的多樣性也不同。研究中發現,同一種類的靈芝,生長于不同的生境及不同樹種上,或者是其新鮮擔子果與干燥的擔子果,在形態均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其中以薄蓋靈芝(G. capense)表現最為明顯。另外,橡膠園內生長的部分靈芝擔子果,在生長期如遭遇膠園施用草甘磷類除草劑后,擔子果會呈畸形生長,表面長成凹凸不平的腦髓狀,與正常生長形成的擔子果在形態上呈現出較大的差異。
雖然Corner[3]在1931年鑒定橡膠樹紅根病的病原是G. pseudoferreum,Steyaert[4]在1972年認為G. pseudoferreum和G. philippii是同物異名,趙繼鼎先生著的《中國靈芝新編》也認為紅根病病原是G. philippi,但是,筆者到海南不同橡膠樹紅根病病區采樣時發現,癥狀相同的橡膠樹紅根病病樹,確實長有2類形狀不同的子實體,以儋州地區為代表,采集的樣本與Corner[3]發現并描述的子實體一致,采集到的大部分子實體很大(大于10 cm),都沒有產孢層或產孢層很少,沒有發現擔孢子,只在偶爾采集到的超大(大于30 cm)子實體中才發現有少量擔孢子,擔孢子表面少疣突或光滑。另一類以五指山地區為代表,采集的樣本子實體也較大,外形與儋州的差別則很大,在成熟的產孢層中發現的擔孢子有明顯疣突,鑒定為G. philippii,這2種靈芝菌均致病性測定均能引起橡膠樹紅根病[19]。這與張運強在1997和2000年研究結果相一致,即引起橡膠樹紅根病的病原菌不僅僅是G. pseudoferreum,還存在有G. philippii,而這2個種在引起橡膠樹紅根致病性方面的差異等,值得進一步研究[5-8]。
根據相關文獻報道,海南島可以入藥的靈芝多達16種,在本研究中,靈芝,熱帶靈芝,樹舌,有柄樹舌已經在民間長期作為治療和預防人類胃病,冠心病,肝炎、癌癥等疾病的良藥,而其他未入藥的靈芝種的潛在藥效功能,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和開發利用。海南島作為中國第一大植膠區,膠園面積大,每年都會更新大量的橡膠木材,除去做家具,木料板外的樹干和粗枝,大部分小枝條都被農民在家中用作柴火,蘊藏著的大量橡膠樹木材資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而海南橡膠園靈芝種豐富的多樣性及橡膠園內優越的生態環境為藥用靈芝開發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如能充分利用橡膠樹的邊材廢料和枝條,粉碎后在膠園內進行藥用靈芝菌的栽培,既能將剩余木料消化掉,提高膠園附加產出,又能解決天然靈芝產量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后續研究若能成功培育出作為農業生產用的優勢菌株,將會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20]。
參考文獻
[1] 黃雅志, 劉昌芬. 橡膠樹根病及其治理措施[J]. 云南熱作科技, 1993(1): 7-14.
[2] 趙繼鼎, 張小青.中國真菌志(第十八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 139.
[3] Corner E J H. The identity of fugus causing wet-root rot of rubber trees in Malaya[J]. Journal of RRIM, 1931, 3(2): 120-123.
[4] Steyaert R L. Species of Ganoderma and related genera mainly of the Bogor and Leiden Herbaria[J]. Persoonia, 1972, 7(1): 55-118.
[5] 趙繼鼎. 中國靈芝新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9.
[6] 鐘金霞, 郭建榮, 肖 敏, 等. 海南島藥用靈芝資源的調查研究[J]. 中國藥學雜志, 1998, 33(11): 652-654.
[7] 李碧英, 吳興亮, 宋 斌, 等. 海南島藥用靈芝真菌資源及分布[J]. 廣東農業科學, 2013(3): 177-178, 244.
[8] 丁雄飛, 劉昌芬. 云南橡膠樹靈芝分類研究[J]. 云南熱作科技, 1995(2): 14-19.
[9] 張運強, 張輝強, 鄧曉東. 橡膠樹紅根病病原菌的鑒定[J]. 熱帶作物學報, 1997, 18(1): 16-23
[10] 張運強, 謝藝賢, 張輝強. 橡膠樹紅根病病原菌的鑒定(Ⅱ)[J]. 熱帶作物學報, 2000, 21(1): 20-24.
[11] 盛來運, 嚴建輝.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106.
[12] 吳興亮, 戴玉成. 中國靈芝圖鑒[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1-226.
[13] 應建浙, 卯曉嵐.中國藥用真菌圖鑒[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 1-363.
[14] 趙繼鼎. 中國靈芝新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 1-253.
[15]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 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483-504.
[16] 戴玉成. 中國林木病原腐朽菌圖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68-82.
[17] Petch T. The diseases and pests of the rubber tree[J]. NATURE, 1921, 108(2721): 524-525.
[18] Lloyd F E. Rubber and rubber planting[J]. Science, 1914, 40(1029): 411-413.
[19] 高秀兵, 李增平, 李曉娜, 等.橡膠樹幾種根病的人工接種方法[J]. 熱帶作物學報, 2010, 31(4): 626-630.
[20] 李榮英, 李學蘭. 橡膠樹段木露地栽培靈芝試驗[J]. 云南熱作科技, 1999, 22(3):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