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核桃營養豐富,具有多種保健、醫療功能,被譽為“萬歲子”、“長壽果”,深受市場青睞。核桃種植具有適應性廣,見效快,效益高,易管理,多代受益等特點,是丘陵、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一條好門路。截至2013年底,陜西省核桃種植面積達790萬畝,產量66萬噸,產值35億元,接近蘋果的1/3。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核桃等干雜果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陜西省“十二五”要新建核桃基地450萬畝、改造現有核桃165萬畝,全省核桃總面積達到850萬畝。到2020年,再新建核桃基地150萬畝,使全省核桃總面積達到1 000萬畝,核桃年總產量120萬噸、產值300億元以上,基地縣農民人均核桃收入2 500元以上。
陜南漢中種植核桃的自然條件優越。山區面積大,有很多適宜種植核桃的荒山荒地,充分利用此類土地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既可以增加植被覆蓋,減緩水土流失,又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核桃產業發展,據統計,漢中市現有核桃種植面積60萬畝。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部分鎮村和農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基礎工作都沒有來得及做,如園地規劃、土壤整理、品種區域化試驗等,就開始大力發展,上規模,要進度,給當地核桃產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為了更好地指導漢中地區核桃產業發展,筆者認為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 確保種苗質量
漢中市核桃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主要是實生建園,隨著嫁接技術的突破和國家政策扶持,由嫁接良種苗建園逐步取代實生苗建園。但由于核桃苗木市場需求量較大,繁育核桃苗木有較高的利潤可賺,導致育核桃苗的單位和個人比較多,其中難免魚龍混雜,有些人魚目混珠,使苗木品種純度和苗木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在選擇種苗時,不要偏聽偏信,不要聽說是嫁接苗就認為沒問題,其實市場上假的嫁接苗很多,主要有 “本砧接”“取上接下”“刻刀劃痕”等,而純正的嫁接苗必須要有正規的采穗圃、實生苗圃、良好的嫁接苗圃、技術嫻熟的嫁接隊伍、詳細真實的園圃檔案等。選擇種苗應當到有保障、有實力的專業育苗單位購買。
2 提高管理水平
漢中市現有的核桃種植面積,70%是借助退耕還林政策發展起來的,實行一家一戶經營管理模式,真正成規模的大戶所占比例很低。由于每戶栽植面積小,前期沒有經濟效益,而且還需要一定的管理投入,不少農戶栽植后管理粗放,任其生長,有的還間作套種了其他作物,導致核桃樹勢衰弱,病蟲害嚴重,產量低而且品質差;特別是部分農民誤認為核桃是容易栽培的樹種,看到核桃市場價格高效益好就盲目在原來平坦的水田地種植,認為核桃只要栽下去就沒事了,這是錯誤的觀念。核桃屬于優良的干果樹種,適合農戶發展,但是并非適合所有農戶發展,也并非適合所有地區栽植,也不是一栽植就沒事,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生長結果特性,有相應配套的管理技術,在發展核桃產業時,不但要注意選擇品種,也要注意相應品種的配套管理技術措施,只有品種對路、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管理、綜合利用才是今后核桃發展的主要途徑。
3 加大物資技術投入
漢中市近年來的核桃發展主要依托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其投入十分有限,不能夠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同時,由于資金投入有限,技術力量薄弱,技術培訓跟不上,長期以來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懂核桃生產的專家能手,嚴重制約了核桃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今后應加強核桃基地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立足于我地土地現狀,將土層深厚的宜林荒山和坡地作為重點區域。加強核桃栽培技術的培訓,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質,使群眾掌握核桃生產的基本技能,在核桃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從品種選擇、樹苗定植、幼樹管理、施肥、修剪、防治病蟲害等都實現科學管理,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對原有核桃進行有效的統計及管理,對低質低效園進行改造,更換優質品種,進行撫育和復壯,努力提高核桃產量和質量。
4 創新發展模式
在抓好基地建設的同時,落實扶持政策,辦好示范樣板,指導幫助有一定經濟、技術條件的農戶,通過選用優良的核桃品種,科學的栽培技術,精細的管理,盡快見到效益,讓這些農戶得到實惠,起到帶頭作用,從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大戶牽頭、自愿組合、滾動發展的方式,組建專業協會,由協會為平臺建立網絡組織,提供咨詢和服務,組織經常性的技術培訓、組織申請品牌保護以及開展營銷活動等,形成通暢的技術培訓和核桃銷售渠道,逐步做到生產、加工、銷售產業一條龍,提升核桃附加值,做大做強核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