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維
“世界楊梅在中國,中國楊梅出浙江,浙江楊梅數仙居”,浙江省仙居縣是我國著名的楊梅產區,特殊的地理氣候孕育了仙居楊梅獨特的口感,也鑄就了仙居楊梅的品牌。如何守住這塊金字招牌?質量安全建設無疑是重中之重。
1 嚴把源頭:上市前1個月不使用農藥
“對不起,我們不能賣給你農藥!”早在楊梅開摘前30天,仙居全縣85家農資商店一律都不向梅農出售相關農藥。
2014年6月25日,在仙居縣田園楊梅專業合作社楊梅基地里,記者看到這里掛滿了殺蟲燈和黃色粘蟲板。社長朱明亮說:“按照仙居縣的規定,楊梅上市前1個月不允許使用任何農藥,其實按照國家標準上市前7天不用農藥就可以了。”
楊梅易生蟲,這一個月怎么頂過去?關鍵靠這些殺蟲燈。
“飛蛾愛光,每20棵楊梅樹共用一盞滅蟲燈,可有效消滅蟲害。一到夜間,滿山遍野都是藍色的熒光。”仙居特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陳欽宏介紹,近年來,為確保楊梅質量安全,我們將綠色防控作為主抓手,這些殺蟲燈、黃板都是免費發放的,目前,全縣共有1萬多盞殺蟲燈、10萬多張黃板粘卡投入使用,物理防治面積達7萬多畝,基本覆蓋全縣的投產楊梅園。
陳欽宏說,保障質量安全,技術培訓指導是關鍵,我們不能光禁止農民用藥,還要告訴他們怎樣安全生產。為此,仙居縣還編印了《仙居楊梅地方標準》、《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手冊》、《仙居楊梅農事操作記錄本》免費發給梅農;組織10多支專業技術隊伍,對楊梅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行政村進行分片集中培訓,倡導生態復合栽培,從生產源頭把住了質量關。
2 市場準入:“兩卡四制度”筑牢安全防線
采訪中,經常聽到人們感慨:很難找出一個地方像仙居這樣把一個產業的質量安全問題當成全縣的頭號大事來抓。
楊梅是仙居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仙居的一張名牌——1999年率先建立全省第一個現代楊梅示范園區,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2007年“仙居楊梅”證明商標獲國家商標局批準,同年,“仙居楊梅”作為地理標志產品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地理標志大會的展示,并作為大會唯一指定品嘗水果,受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會人員的青睞。去年仙居楊梅產業產值達到4.8億元,僅此一項為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 100余元。
正因為此,該縣從各級黨委、政府,到合作社、普通種植戶,都形成了一個共識——絕不能砸了‘仙居楊梅的牌子。”仙居縣特產站站長王康強說。
據悉,早在2008年,該縣主要領導就把發展楊梅產業提升到政府工作層面。在楊梅采摘期,縣政府都會專門組織召開楊梅質量安全綜合執法協調會,由工商局牽頭,林業、質監、農業等部門組成楊梅綜合執法隊,從查源頭開始進行楊梅市場安全檢查,督促楊梅市場舉辦單位落實各項安全措施,消除楊梅安全隱患。
近年來仙居縣在楊梅生產上嚴格實施“兩卡四制度”,即產地編碼卡、楊梅質量檢測卡和產地普檢、質量追溯、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確保仙居楊梅的安全和高品質。
此外,依托分布于全縣各個鄉鎮(街道)、主要楊梅市場和幾個專業合作社的31個快速檢測室及52名快速檢測員,有關部門不定期地對楊梅進行突擊抽查。如有問題的立即停止采摘,經過復查還是不合格,會要求這一種植戶,將整樹的楊梅都搖落地上,實行銷毀。
據林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在2009年,就曾有一種植戶的楊梅因為農殘超標,當年,他家的所有楊梅都被銷毀了。
3 自覺維護:綠色栽培寫進村規民約
隨著仙居品牌知名度逐漸提升,安全生產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梅農們自覺自愿的行動。為此,仙居在農產品質量監管中,注重發動群眾,共同維護質量安全。
在步路鄉西爐村,記者見到了村民鄭金弟,他左手臂上佩戴的“楊梅監管員”紅袖章格外醒目。每到楊梅成熟期還有一個月時間,他就要開始履行職責。“我們跟抓森林防火一樣每天守在道口,不準農藥上山,確保楊梅質量安全。”鄭金弟告訴記者,像他一樣的楊梅質量監管員全村共13名,每天至少4名進行著全天候巡查。而在全縣130個楊梅重點村,每個村均配備這樣的質量監管員。
橫溪鎮坎頭村是仙居縣楊梅重點村之一,早在2007年,楊梅綠色栽培就被寫進了村規民約。上面明確要求村民要保護好楊梅生產環境,使用物理防治和農業綜合防治,提倡生態栽培。并對舉報、揭發個別梅農使用有毒農藥、激素等的舉報人給予獎勵,違規者給予處罰。“楊梅是我們的搖錢樹,致富果。誰要是不按綠色標準栽培,影響了村里楊梅的品質信譽,誰就成了全村的公敵。“村委會主任王通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