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藝術家在追尋著個性化。這種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除了表達作品的技法手段,還尋找與自己藝術語言相適應的材料。自然材料本身具有的天然顏色和形狀所呈現出純粹、質樸的質感正好符合當下人們回歸自然的愿望和懷舊情結與人文關懷。
【關鍵詞】自然材料;藝術語言;藝術作品
人的天性決定了人類具有親近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喚醒了人們關注自然、注重環保的意識,而挖掘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發揮自然材料的獨特美感對提高我們的審美觀和對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重要。
美術的繪畫材料,從最初巖畫中使用的炭條和有色巖石,到墻面、布上及紙上使用的鉛筆、粉筆、鋼筆等和豐富多彩的顏色;從單純的一種材料、一個畫種到綜合材料在同一作品里的運用;從架上繪畫到用各種素材組合的裝置藝術,甚至用人自身的身體創造的行為藝術。從這些藝術作品的變化證明材料的變革對藝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材料變革的同時也帶動了人們藝術觀念的變革。
自然材料存在不可思議的形體和美麗動人的色彩,這些形與色所呈現的肌理質感使人感受到淳樸和恰適,正是這種感受適合了人類回歸自然的愿望。藝術家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自然美感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初嘗試在藝術作品中綜合運用材料的作品是1912年的《靜物和藤椅》,這位創造風格多變的藝術家畢加索,畫布上用分割的構圖形式、畫面有藤椅的編織圖案與大膽的靜物圖案組合。最后用自然材料繩索環繞橢圓形的邊框,讓作品很有意味更“真實”。
綜合材料繪畫藝術進行分析研究的先驅者安東尼奧·塔皮埃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在使用傳統繪畫材料的同時也用了泥土、木屑、熔巖、沙粒等自然材料,甚至加進了一些實物性的材料,而且很多實物材料是有機的,像稻草和樹枝這樣一類東西,充分運用這些材料介入“當前生活與各種事件”。塔皮埃斯通過加入這些實物,他的作品不單純是一種繪畫而讓這些實物呈現它們神圣的“實在”。安塞姆·基弗是當代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的大師,自然材料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同樣釋放出無法取代的藝術語言。為了反思和描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精神的力量,他的作品不再是那些畫框上繃緊的布面油畫或者水粉,而是在巨大的畫面創造了一種介于繪畫和雕塑之間的第三空間。在創作時采用攝影作為依托平面,畫面添加不同狀態、不同種類的自然材料:干枯的花朵和稻草、蕨類、向日葵等甚至整株的棕櫚樹;使用泥土、鉛、石頭、沙子、蟲膠和各種有機材料等;這些自然材料在他聚積和拼貼等技法的運用中,呈現出不同肌理的豐富質感和特殊的視覺效果。在追求畫面的色彩上,安塞姆·基弗盡量不使用工業顏料,而是通過運用大自然中冷和熱的氣候環境作用下自然材料產生的自然色調,或者盡量保留自然物質自然生成的本色,比如紅色并非紅顏料,而是鐵銹,真正的鐵銹。他在他的作品創作過程中一直用著這類方法。正是這些材料不同的形式呈現出晦暗和幾近壓抑、帶有破壞性的風格,以及豐滿的藝術語言,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力,并賦予作品的主題和內容以鮮明的觸感。
雕塑和觀念藝術家朱塞佩·皮諾內的作品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他的概念性和富有詩意的作品開始與觸覺經驗和對現實的認知、發射的嘗試;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以新的方式去使用和顯示已經存在的形式和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石頭。在他看來持久性和延續性是作品的重要品質:自然材料存在于現實之中,永久持續,而且常常表明我們的存在相對是暫時的。朱塞佩·皮諾認為:人是自然,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作品。他還說藝術是語言,因此是不完美的,藝術是確認人身份的一種手段。“像木頭、石頭這樣的原材料就具有某種特征,那是材料本身固有的,這種特征只能直接體驗,不能通過膠片或影片作品這樣的中間環節”。
以大地為圖紙的大規模人造自然的大地藝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這些大地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大型創作,可以說做出了最好的表現。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上,關注地球的環境保護和現代工業社會發展這兩個不易調和的矛盾。藝術家史密森在完成《螺旋山》和《斷圈》后曾經發表論述:“藝術可以成為自然法則的策略,它使生態學家與工業家達成和解。生態和工業不再是兩條單行道,而是可以交叉。藝術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辯證。”大地藝術家們關注自然、解析自然、依偎在自然的懷抱和再創造美好自然,他們有許多令人嘆服的創造。
英國的大地藝術家安迪·戈茲沃西,他的作品取材于自然界、尊重環境的原生態,他對材料沒有進行任何人工化的裝飾,將空間里面的雕塑融入自然界中,他的作品更關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能夠尊重于自然的力量,不去改變、破壞它。完全是從自然的空間里尋找創造的材料,然后經過藝術家的組合創造出來的,他甚至將葉子、樹葉、冰塊融入到創作的過程中。另外創作出著名“巢穴”的大地藝術家帕特里克·多爾迪,他是后現代主義中大地藝術派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取自然材料中的樹枝幼苗作為作品的主要材料,創作出模擬自然界中巢穴的大地藝術,借以諷刺傳統建筑學和雕塑上的一些觀念。
由此可見,將自然材料運用于藝術作品,不僅僅是以材質的自然美感表現的魅力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力,而且材料還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內涵。它通過自然材料本身所代表的特征與藝術家的個人觀念相結合,反映一定的時代感和藝術家的歷史責任感。所以,自然材料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幾率會越來越大,對于作品的幫助和影響也越來越大,涉及的范圍與領域會越來越廣,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越來越大。同時,自然材料的導入也符合未來生活綠色環保的主題,使未來的綠色設計更綠,滿足了人類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精神需求。
【黃曉華,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