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作為中國花鳥畫的靈魂所在,是一種藝術上的美學概念。意境是經過意象進而創造出來的,對于意境的創造,除了需要畫家自身的藝術修養外,還要利用各種繪畫技術,從而營造出一種可觀感的畫面。因此,想要更好地進行花鳥畫的創造,有必要對其意境進行研究,從而創造出更好的花鳥畫。
【關鍵詞】花鳥畫;意境;靈魂
引 言
中國花鳥畫的靈魂就是畫中的意境,在兩千多年的花鳥畫創造中,五代之前主要采用的是工筆重彩,這也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整個的中國花鳥畫發展中,一直都包含著畫家對于生命的關懷,畫家將意境、生命等貫穿于花鳥畫的始終。
一、花鳥畫的生命流變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界中美的精華就在于花,它可以視為生命的象征。從花的生長歷程中,人們可以對于生命進行參悟,體會禪道,從而讓人類的精神也能像花兒一樣,可以得到自由的開放。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許許多多的藝術題材都選取了花,進而形成了中國畫史上別具一格的花鳥畫形式。作為自然界中的精靈,鳥由于其種類繁多以及多彩的形態,在繪畫中也經常被選取為對象。花的靜之美與鳥的動之美,構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自然畫面,鳥語花香人間天堂。中國繪畫的生命精神是在老莊的思想上形成的,而莊子的“逍遙游”的思想則是受到鳥自由飛翔的啟發,正如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花鳥畫的發展經歷了狩獵時代、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代,在進入到五代、兩宋時期以后,花鳥畫發展到了巔峰,甚至達到了與山水畫分庭抗禮的地位。進入到元、明、清時期以后,花鳥畫的工筆逐漸地向平和穩定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階段,一些沒骨花鳥畫以及寫意花鳥畫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近現代以來,花鳥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意境方面也有了一些創新,促進了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二、花鳥畫的抒情精神
自然界中的花鳥作為繪畫題材,在表達大自然的美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借物抒情,以物言志,進而達到物我兩忘以及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具有優美意境的花鳥畫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及“萬物有靈”的思想表現出來,將儒釋道共融的文化進一步闡釋出來。在整個的花鳥畫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以物言志的方法來抒發畫家內心的想法,梅蘭竹菊經常被當成是繪畫的題材。比如說梅花,它代表著萬物復蘇的春天,可以將其視為春的使者,而對于蘭花而言,它的高潔品質一直是文人雅士所追逐的。因此,通過對花鳥畫的抒情精神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花鳥畫的意境,進而促進花鳥畫的創作。意境是一種美學上的概念,對于中國的繪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繪畫中一直都在自覺持久地追求著畫中的意境。而一幅優秀的花鳥畫,吸引人的不僅僅是那艷麗的色彩與精湛的筆墨,最主要的是畫面帶給人的心靈的震撼,是畫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獨特的氣韻與意韻。當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的時候,才能讓我們更加用心地去進行領悟,不僅僅局限于畫面自身的意象,而且是對作品的更深層次的意境的了解。花鳥畫的意境有許多都是由畫中的事物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構成的,這就使得我們對于花鳥畫意境的了解更需要對其中的抒情精神進行分析,更好地了解花鳥畫中的意境。
三、意境美的表現
(一)有氣韻則有生動
早在南北朝時期,謝赫就在《六法論》中指出,氣韻生動是六法之首。在他看來,繪畫作品的總體要求就是氣韻生動,同時氣韻生動也是繪畫的最高境界。然而就氣韻生動來說,它最早是應用在人物畫上的,后來逐漸地運用到花鳥畫之中。畫面的風姿神貌稱之為韻,而韻又是經過氣而演化形成的,因此可以說,韻的本體和生命就是氣。花鳥畫有了氣韻以后,畫面才更加生動。因此氣韻生動所體現的審美要求,符合繪畫創作的最高要求,進而得到了長時間的沿用,而且經久不衰。對此,《歷代名畫記》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末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這也就體現出了中國花鳥畫的第一要求,即氣韻生動。花鳥畫的畫家在創造的過程中,應該對自然進行仔細的觀察,將萬物的意境表達出來,將生活的情趣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花鳥畫的最高意境就是通過具體的構圖以及筆墨的渲染,將生命的韻味傳達給每一位看到作品的觀眾,讓他們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畫中所渲染出的韻味與意境。氣韻生動,簡單的四個字,為花鳥畫的意境創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進而提升了花鳥畫的整體藝術性。
(二)因心而境
中國畫的一個獨特的藝術特征就是“因心而境”。在“因心而境”的創作中,主要體現出的是畫家內心想象出來的美妙飄渺的藝術境界,而不是像其他形式中對于自然以及生活環境的反映。然而,對于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僅要依靠畫家的想象,同時還需要聯想生活實際,所有的幻想都應該以現實為依據,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加完美的花鳥畫作品。畫家在進行作品創作的時候,會在腦海中想象出所要創作的畫面,并且將現實中的事物引進到畫面當中,啟發觀眾的無限遐想,讓人流連忘返。就拿顧愷之的畫來說,他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將遷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顧愷之的畫得到了藝術上的升華,而他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就是他的作品來源于對生活的想象以及聯想。只有當花鳥畫的創作中引入生活的想象,才能讓作品的內容更加的深遠而引人入勝。花鳥畫的創作,更加需要作者因心而動,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三)無畫處皆成妙境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慣用的處理意境的方法就是進行大面積的留白。在繪畫的過程中,采用大面積的留白可以更加有效的襯托出繪畫的主體內容,同時又能利用空白給予觀眾更加豐富的想象。比如說北宋畫家崔白的《雙喜圖》中,在畫面中沒有進行背景的設置,但是將前景中的兔子以及鳥兒襯托得更加突出,讓觀眾的思緒跟隨著畫面中的鳥與兔進行馳騁。《古今名畫記》中記載“八大之畫, 惜墨如金”,這句話就是對于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明確解釋。在國畫中,空白的地方也被稱之為“虛空間”,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去當做畫面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將留白的地方恰當地進行安排,會提高畫面的整體效果。如果將其運用得恰當,就可以將整個作品的特點突出出來,更加吸引人們的目光。然而,我們對于虛空間不能產生誤解,不要認為它就是一種空虛,它還是一種東方傳統繪畫中的空間觀念,可以將畫面中充滿奧秘的方面表現出來。因此,在進行花鳥畫的意境的創作中,善用留白,形成一種無畫之處皆妙境的形象,進而提升了整個作品的藝術性。而對于花鳥畫意境的分析中,不應該只注意到畫面中的花與鳥,對于畫面中的留白也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從而更好的了解花鳥畫的整體意境。
(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的內容通過詩表現出來,而詩又將畫作為一種表現形式。這句話自從唐代大詩人王維提出以后,在后世的畫史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花鳥畫的構建也融入了這一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詩意與畫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將花鳥畫的意境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因此,在花鳥畫的意境分析中,對于詩與畫的結合需要給予一定的關注,從而更好地了解花鳥畫的意境內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是將詩人的詩意與畫意結合起來,將詩人對于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畫意當中,將詩中優秀的語句與畫中的筆墨相結合,展現出詩之韻與花之美,讓花鳥畫的意境綿延無盡。
結 語
對于花鳥畫的意境研究,不能僅僅簡單地從某一個方面進行分析,應該結合各種不同的方面進行全面的了解。中國花鳥畫的意境將整個畫面情調統一了起來,讓人們體會出了充滿詩意的安雅寧靜的詩情畫意。
參考文獻:
[1] 司馬列東.清末民初西洋風格繪畫對大眾傳播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8.
[2] 陳麗佳.論中國花鳥畫意境的美感與表達[J].現代裝飾(理論),2012(12).
[3] 楚文君.對中國花鳥畫形與意的思考[J].中國-東盟博覽,2012(12).
[4] 李慧.中國畫中“線”的審美特征和文化意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
【周小萍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