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九十歲,是一件值得別人羨慕的事情,可是6月29日,陜西省乾縣的一位89歲的老人楊滿勝卻選擇用繩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老人所在的城關鎮丈八頭村村民稱:“三個兒沒人要老漢住嘛!三個兒子(房子)都蓋得好得很。”
楊滿勝89歲,在當下農村,也確實是長壽之人了,其自殺無疑是讓人遺憾的。但透過楊滿勝老人的自殺行為,我們顯然還清楚地看到了一些農村養老問題的“短板”:
其一,子女孝心缺失的“短板”。俗話說“養兒防老”,過去人們也大多會認為“多子多福”。但在當下社會,卻出現了“老人膝下四子,自己餓死房中”的悲劇,出現了“9個甚至12個子女養不了一個老母親”的悲情事件。特別是在農村,一些子女對失去勞動能力的父母百般嫌棄,不得不說,這是人類文明的倒退,是與社會進步格格不入的。因此,在一些地方,加大孝道宣傳與教育、加強“孝文化”建設與傳承迫在眉睫。
其二是法律意識淡漠的“短板”。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子女法律意識淡漠。陜西省乾縣此次老人自殺事件中,三個兒子不愿意贍養老人,明顯違反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條款,但是老人的子女似乎卻并不自知。二是一些地方法律意識不強,面對不孝之子,他們往往只是勸解為主,甚至會認為那是家務事,是“清官”也斷不了的,這種于法于德所不容的明顯需要受到譴責和法律制止。
其三是農村養老保險體制機制不健全的“短板”。一方面,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老人的相關養老金收入相對微薄。這致使不少農村老人在年老之后,依然要通過下地干活勞動來維持生存。而一旦失去勞動能力,生活就會陷入困境。一旦年老和失去自養能力,子女不孝,又缺少養老院等必要的養老方式補充,被焦慮情緒左右了之后,自殺就成為個別老人的悲情選擇。
這三大“短板”事實上也告訴了我們:加強孝道教育與宣傳,普及和保障相關法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改善農村老人生活境遇,讓每一個農村老人,都能夠看到生命的意義,生存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才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辦法。
——北方/《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