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華新綠源打破了國外企業只肯把落后甚至淘汰的技術裝備輸出給國內企業的格局,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真正意義的綠色拆解處理及遠低于標準的排放
“給你500萬,你負責把這500萬賠掉!”2007年的一天,如今的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義無反顧地對曾經的大學同窗、如今的好搭檔王建明說出了這句話。面對著自己猶豫了半年最終收購來的企業,張軍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委實沒有想到,如今的華新綠源已成長為北京市環保行業中電子廢棄物拆解的龍頭。
20世紀90年代初張軍畢業于北大數學系,畢業后從事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領域市場方面的工作。張軍意味深長地說道:“不是說空話套話,我們這代人真的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在那個年代只要勇于干、努力干,你總能做成一些事情,不是我有多大本事,換一個人一樣做好。”張軍談及的那個年代,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刻,也是各類企業命運的轉折,為像張軍這樣的IT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張軍在一家IT上市公司工作了兩年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踏上環保之路
2004年,隨著IT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張軍創立的IT公司毛利率也從最好時的百分幾十陡降至百分之十,扣除相應的費用和開支后,基本沒有盈利。面對前所未有的窘迫,有了一定原始資本積累的張軍及時地開始尋找出路。做IT出身的他選擇了三個方面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環保產業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做得最好的部分。
那時的環保產業僅僅是停留在大家腦海中的“高大上”,絕少有人想到如今的炙手可熱。張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迎來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契機。
半年的時間里,張軍從最初的舉棋不定到決心放手一搏。他開始廣泛聽取意見,一方面他身邊的朋友、走訪的專家無一例外地認為環保業務發展潛力很大,另一方面大家的這種判斷僅僅停留于想象的階段,沒有人能夠給出張軍所看重的數據方面的支撐。最終,與其在IT業跟跑不如在環保業領跑的念頭占據了上風,2006年他正式接手這個項目,成立了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沒有廠房、沒有設備、沒有任何經驗,僅僅懷揣一紙購地合同的情況下,從租廠房到買設備,從招聘到回收,張軍開始了又一次的創業之路。
做環保先“交學費”
2007年發生的一件事給了張軍極大的觸動。那是由國家主管部門帶隊、四家示范企業參與的一次赴歐洲考察活動。有一天,在結束了對一家企業的參觀行程之后,大家回來準備交流討論,華新綠源的總經理王建明被拒之門外,理由是連廠房、設備都沒有,參與討論沒有意義。這件事對張軍及公司觸動很大,它讓張軍意識到華新必須自己做到,于是出現出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這件事對華新來說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沒有那一次的反向刺激,可以說很難有華新的今天,我們至今感謝主管部門的那次批評”,張軍如是說。
創業的故事顯然不是看起來很美的理念營銷,而是基于真實市場的商業探索與自我突破。企業敞開大門做生意,而在起步階段,張軍帶領的團隊毫無經驗可言,面對的是那些走街串巷深諳其道的廢舊電器回收小販,但很快華新綠源就以“出手闊綽”而遠近聞名了。絡繹不絕的小販從四面八方趕來“貢獻”自己的“廢舊作品”,這些“作品”被處理過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舊電視被打開后蓋摘掉銅線圈、舊電腦的主板被換成游戲機的小電路板,而被偷梁換柱的這些部件恰恰是最具回收價值的東西……說起向市場交學費的這段經歷時,張軍忍不住大笑起來。
困境之下,公司不斷研究調整著回收檢測手段,同時開展上門回收業務。當時電視機回收價格是20元一臺,成本核算過后依舊是賠錢,此時的張軍仍然帶領團隊心無旁鶩地“賠錢”。
幸運的是,北京市發改委了解到華新不計成本地處理電子垃圾后,給予了大力支持,使得企業度過艱難的開始階段。張軍感慨地說:“其實國外政府對環保項目也是補貼支持的,我們的政府同樣做得很好,效率更高。做環保產業是有意義的,我們確實為北京市的環境保護做了點事情。”
“這個行業良莠不齊,既然有了政策的支持,我就絕不能和那些拿著改錐拆、拿著錘子砸的小作坊一樣。”張軍堅定地說道。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與業內高手合作,可以提高自己。張軍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逐步與歐洲、日本等地的相關企業有所接觸,并采取合作、吸收等方式為我所用,“我們和一家歐洲的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該企業的業務涵蓋了廢舊電器拆解、報廢汽車拆解等等,和他們的戰略合作使我們看到了再生產業未來發展的希望。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等因素決定了我們未來的再生市場體量要遠遠大于歐洲。”
和有些管理者經常要在長期目標與短期利益之間進行艱難平衡有所不同的是,張軍更加看重長期的目標。在他看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張軍認為只有在投入、建設標準都達到相當水準的情況下,企業才能夠更好地立足。目前華新綠源在中關村科技園金橋科技產業基礎的廠區投入高達兩個億,除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張軍還帶領團隊打造了令歐洲、日本同行都贊嘆不已的企業裝備,打破了國外企業只肯把落后甚至淘汰的技術裝備輸出給國內企業的格局,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的真正意義的綠色拆解處理及遠低于標準的排放。說起這些,張軍就眉飛色舞、無比自豪。
能讓張軍津津樂道的還不止這些,他一手開發創立的“香蕉皮”電子廢棄物在線回收網站和即將問世的移動互聯手機端產品則充分展現了張軍的創新基因和揮之不去的IT情結。這個手機客戶端是張軍投資打造的廢舊電子產品交換的移動互聯平臺,旨在為廢舊電子產品找到更多的出路。大家可以為自己將要處置的廢舊電子產品拍照,并以易貨或兌換積分的形式各取所需。
靜下心來做事
華新綠源的業務領域目前主要有廢舊電器回收處理、廢舊汽車拆解、工業廢物處理、危險廢物處理、環保建材加工,未來有可能會涉及廢機油、廢電路板、貴金屬以及農村污水處理等項目。做好企業需要扎扎實實、靜心專注,張軍顯然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作為內蒙人,張軍的環保事業起點在北京,并先后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分別在內蒙、云南建設了全省范圍內的行業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他洞見了北京市報廢汽車拆解市場的巨大需求,2010年收購了目前他主持運營的華新綠源全資子公司北京華新凱業物資再生有限公司,專營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業務。通過不到四年時間的升級改造,2013年報廢汽車拆解量已達到全市第一,走在行業的前端。
市場需求的日益顯現誠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源動力,但如今張軍的企業在擴大再生產時也面臨一個重大的現實困難,那就是拿地難。
張軍算了筆帳:保守計算北京目前的汽車保有量600萬,按平均使用15年計算,將來年淘汰量將達40萬輛。也就是說北京目前從事汽車拆解的8家企業將來平均每家年拆解5萬輛報廢車才能滿足需求,擴大產能勢在必行。張軍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現在有200畝地擴大再生產,以我們企業目前的工藝水準,年處理能力達到15-20萬輛毫無壓力。按北京市工業用地每畝100萬計算,需要投入2個億才能拿到200畝地,這確實超出了企業的承受能力。”
眾所周知,人工成本與油費是運輸環節最大的成本支出。如果將北京的報廢車輛運出北京,每輛貨車最多運送一到兩輛報廢汽車,在周邊省市做處理企業顯然無利可圖。更重要的是如果對報廢車輛做不到環保拆解,那么對北京的空氣環境質量無疑雪上加霜。“既然報廢車輛拉不遠,那不如在北京區域內協調出這么一塊工業用地,比如政府主導將已遷出且沒有商業開發價值的老廠區創辦一個示范園區,使得有能力的企業能夠承擔起這樣一個樣板作用,企業以租代買入駐園區既能保證稅收,更重要的是為北京市報廢汽車尋找到一個合理的出處。”張軍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張軍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精華推崇備至,當他在博物館面對靜靜陳列的二千多年前打造的越王勾踐劍時,發出如此的感慨:“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極高的智慧和手工藝水平,我們如果用心是可以做到最好的。未來環保行業一定會像IT一樣進入完全競爭時代,無論有多大困難,我都會繼續做下去,因為這個行業總是有機會在,重要的是靜下心來做事!”
《史記·貨殖列傳》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可是,張軍卻能將環保之“利”擴展為更大的價值,在企業創新發展和社會公益責任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在最需要環保的時代靜下心來做環保,正所謂生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