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文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事關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重大國家戰略,北京正處在轉型發展的全新歷史拐點。
協同發展要解決什么問題
京津冀區域合作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長期發展呈現出獨特的特征:以要素一體化和貿易一體化為主,兼有政策一體化。目前政策一體化的主要問題是在諸如交通、銀行、通信、食品安全、住房等方面缺少政策上的協同。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行政分割嚴重,缺少協同發展的機制體制問題;二是三地定位不清晰,發展差距大的問題;三是城市發展不協調,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弱的問題;四是資源環境問題嚴重,特別是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嚴重的問題;五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完成的任務有:
統一制定區域規劃。加強京津冀都市圈產業發展的規劃協調,包括協調產業結構,協調項目安排等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要使京津冀區域經濟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就必須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出發,統一制定適合本地區特點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
盡快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區域利益協調機制,重要的是信息溝通反饋機制、規劃編制合作機制與共同市場機制。這些機制包括市場開放、政策優惠、區域援助、轉移支付等多方面。其中,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改善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保護生態環境,是目前建立區域利益協調的長效機制的當務之急。
不斷調整區域空間關系。隨著京津冀區域分工程度的加深,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包括京津冀區域內的重點城市-產業帶的構建,主要經濟增長極的選擇,首都經濟圈的構建,渤海西部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從北京經石家莊到邯鄲的沿京廣高鐵的經濟帶建設等等,都需要研究。
北京的機遇與挑戰
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發展,尋找北京在新的發展環境中的經濟發展新方位。
機遇與挑戰之一:城市功能疏解
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功能疏解,目標應當放在優化城市功能上,堅持城市發展定位,優化產業結構,鞏固核心功能,抑制一般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具體做法是整合產業,提高空間效率,有機改造城區,豐富發展郊區,實現全域城市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在于,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是北京城市減負的主要手段,但之前的疏解收效甚微,關鍵是錯綜復雜的關系使任何一個疏解的行動都面臨巨大的阻力,而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把“尚方寶劍”,疏解非核心功能的阻力現在比任何時候都小,所以必須抓住這一良機,壯士斷腕,把那些冗余的功能都疏解出去。
對于非生產的功能和城市的服務功能,我們要準確識別哪些是非核心功能,防止“誤刪”而影響北京的長遠發展。
機遇與挑戰之二:產業轉移持續加速
對于生產性功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在京津冀地區的有序轉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產業價值鏈不斷分解和區域專業化分工的加深,北京很多擁有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創新集聚區(如中關村、CBD等地區)將更加專注于高端產業的發展,制造業、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部分陸路物流等產業將北靠和南移,促進北京周邊地區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
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在于這種轉移將促進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北京的企業向周邊河北相關市縣的轉移過程當中,形成產業集群、構建新的產業園區是必然要求。其實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案例,如固安的“產業新城”,就是很好的選擇。
加快產業轉移,目的是讓城市更加優化,企業也能更好地發展。如果因為轉移而把產業做死了,就背離了產業轉移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不把企業“做死”?首先是北京和河北市縣政府對企業轉移的政策,鼓勵與保護,同時解決轉移中碰到的問題;其次是資源供給,土地、能源、用工等等都要有保障,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再次是營造發展環境,在同類企業聚集在同一個地域的前提下,使企業的生產聯系得到加強,相互協作得到提升。總之,就是讓企業愿意走,出了北京能發展更好。
機遇與挑戰之三:交通建設和大氣治理一體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交通建設和大氣治理一體化的重要機遇,我們要及時加快交通一體化建設進度,啟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將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強調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城際交通的建設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群一體化進程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們要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加快高速公路、高鐵和軌道交通的建設和銜接,服務三地之間要素流動的大趨勢。
大面積的霧霾天氣治理給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最緊迫的課題,生態環境的共享性和不可分割性決定了霧霾天氣等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必須加強區域合作。以大氣污染聯合治理為契機,京津冀應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的合作,為京津冀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作者: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