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24小時效應
6月9號,距離三聯韜奮書店不打烊的第一晚已經過去了兩個月。
下午兩點,記者來到店里看到,此時書店大約有50多人,在周一的這個時間,已經不算少。
通向地下一層的樓梯上不少人在坐著看書,形成了韜奮書店標志性的“風景”;也有陌生人對坐在專門為讀者準備的小藍桌椅上閱讀,安安靜靜,互不打擾;當然,也有坐在書架旁睡著了的,手邊放著沒讀完的書。
“其實我不是老讀者,開了24小時書店之后才想過來看看,現在覺得這兒挺好,沒事就來。”一位讀者對記者說,韜奮書店的讀書氣氛是她最喜歡的,已經向很多愛書的朋友推薦了這里。
顯然,24小時營業之后,這里比以前更有名了。
“其實我們從來沒想過做成什么轟動效應。初衷很簡單,就是想為全民閱讀做一點實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這樣告訴記者。
早前,曾有很多讀者給書店寫信、留言,抱怨晚上9點的歇業時間太早。很多白領白天上班,晚上八點鐘來到書店,看不了一會書,就要打烊了。再加上現代人愛晝伏夜出,書店的營業時間早就滿足不了讀者的需求。2013年底,政府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和圖書批發零售增值稅的減免,讓韜奮書店增加160萬的盈余,經過測算,通宵營業能夠達到收支平衡。
時機成熟,韜奮書店終于將“深夜書房”這個長久以來的構想付諸了行動。
清明節前,本來想低調開業的書店在豆瓣網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將于4月8日起7×24小時試運營。沒想到的是,通宵的第一個晚上就吸引了一、兩百家媒體前來報道,第二天見報的也有上百家。一時間,關于三聯“24小時書房”的消息鋪天蓋地。
熱情的讀者聞訊而來。試營業的第一個周六,晚9點后的進店客流近800人,銷售額近5萬元。試營業的10天,夜場銷售總額達到了25萬元。“完全出乎了我們的預料,本來我們預期很低,一個晚上能銷售5千到1萬,不賠錢就可以了。”張作珍告訴記者,在采訪的當周,夜場的平均收入達到2萬多,白天的銷售也增長了50%,而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于常態。據他預計,今年的銷售可以達到兩千萬,能比去年增長50%。
“三聯人不是企業家,我們是把社會效益放到第一位的,只不過,發揮了社會效益之后,經濟效益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張作珍說。
可否復制
不過,并不是所有書店的收益都能跟著社會效益水到渠成,24小時營業的可復制性有待商榷。
繼韜奮書店之后,杭州開了首家24小時書店“悅覽樹”,后半夜的銷售收入平均每天只有幾百元,入不敷出。鄭州的“書是生活書店”更凄慘,24小時開業之后未滿1月,已經虧損了數千元。
顯然,理想的文化追求固然可貴,但對現實的考量不能少。
一個最顯而易見的道理就是,韜奮書店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且顧客有實實在在的夜間讀書需求。否則,一個白天都沒人光顧的書店,如何奢望后半夜能帶來收入。
北京第二家24小時書店——由精典博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創辦的博書屋將在8月底開業。與三聯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相同的是,博書屋同樣尋求為愛書人搭建充滿正能量的文化平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服務社區,回報社會。”精典博維董事長陳黎明如是說。他同時還明確表示,精典博維上游的出版、傳媒、名家經紀等經營利潤是對書店運營的支撐。
顯然,與韜奮書店有三聯書店作依靠相同,博書屋也“背靠大樹好乘涼”,在盈利問題上因而有相對輕松的心態。而其他書店要是沒有這種背后支持,租金和夜間成本增加的壓力,恐怕很難承受。
除此之外,有個好周邊,是書店成功的一半。
博書屋地處德勝門外的中國出版創意產業園區,附近有孔子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對閱讀的需求比較高。陳黎明認為周邊的客流、交通等條件能夠達到一家書店所需的人文環境。
而對于韜奮書店來說,周邊的文化圈子早就形成,并且知名度很高。有網友就說,在韜奮書店“刷夜”,最好的狀態莫過于——“吃完白奎老號的燒羊肉,看美術館畫展,逛錢糧美樹館,晚上人藝看場戲,然后再晃晃悠悠來到韜奮書店看一夜書。”
“這周邊的文化圈是很少見的,而且韜奮書店有品牌優勢,再加上背靠三聯,可復制性很低。”張作珍總結,三聯韜奮書店的成功有個例的色彩。
與韜奮書店的謹慎不同的是,陳黎明則把博書屋定位成在北京建立的旗艦店——除了圖書,還集納畫廊、雜志、咖啡廳、數字閱讀以及24小時劇場。他計劃,“先將其精品化,運營得好的話會再進行全國復制。”聯合戰略合作伙伴,在全國高鐵、機場開設24小時書店,輻射全國的標準是“小而精”。
或許,相對于單體書店,這種類似“7·11”的連鎖才是24小時書店“可復制性”的體現。
(圖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于楚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