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并掌握經濟學理論對開展經貿專業課程學習以及后續工作實踐意義重大,但對高職學生而言,《經濟學基礎》課程理論性強、模型復雜,給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與挑戰。案例教學法是適合該課程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學法與理論講授法的配合采用,將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經濟理論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案例教學在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實施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經濟學基礎案例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05-01 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經濟管理類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涵蓋研究單個經濟個體如何合理配置經濟資源以獲得最大效用及利潤的微觀內容和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及資源如何合理利用以實現最大效率的宏觀內容。課程理論體系龐大,內容較為晦澀抽象,經濟理論闡述中涉及的數學函數、曲線、計算公式以及模型使得該課程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這門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經濟基礎理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能運用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問題,利用經濟學理論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做出理性、透徹的分析,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經濟素養與職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后續專業課程與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是一種將學生置于教學主體的協作式、探究性的開放、互動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對真實、典型的案例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參與分析和討論、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與能力遷移。《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如果恰當地使用案例教學,將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增進師生的雙向互動,促進信息的及時溝通反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其學以致用的能力。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教學熱情
教師通過巧妙的教學案例安排,在案例引導中傳道、授業、解惑,改變了以往純理論講授單調和抽象狀況。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給人直觀的體驗,易于學習和理解,同時,多樣化的案例使學生的興趣提升、注意力不斷集中。在學生學習熱情被激發的情況下,其參與感增強,形成主動探索與積極思考的競爭氛圍,通過努力思考所學懂的經濟理論會給學生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教師不再獨唱理論,受學生積極思考學習熱情帶動,深入案例與學生互動,集思廣益,開闊思路。
2.實現師生教學相長
案例教學法拓展了傳統講授法中師到生的單向信息傳遞模式,建立了多渠道雙向信息交流途徑,從而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全方位的互動交流。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把握整體教學方向與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深化并升華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同時,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從學生那里獲取教學信息反饋,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3.實現學生知識到技能的遷移
學生在經濟學基礎課程的學習中,會積累大量的經濟專業知識,包括供求理論、效用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等。以這樣的專業知識,學生完全可以更好的參與經濟生活,讀懂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然而、知識并不等于能力,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與實際相結合,才能轉化為實踐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教會學生如何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再以理論去豐富生活。
4.有助于實施多維度的評價
案例教學擺脫傳統評價的束縛,突破了單一依賴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學業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參與、討論與綜合展示,全面掌握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分析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案例教學的包容性與綜合性特點更有利于實施素質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
三、完善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應用的建議
1.案例立足于理論,力求趣味性和真實性
案例教學法是課堂講授法的有益補充,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所以案例的選擇首先應該立足于理論,所謂好案例,就是指能準確恰當解釋理論的案例。被選作案例的素材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應當是學生已經學過或即將學習的知識,教師應將案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點予以設置、區分,使學生融會貫通、溫故知新。同時,教師搜集案例的過程也是個不斷篩選和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課程進度以及學生層次來挑選安排兼具趣味性,典型性,啟發性的案例,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的效果。此外,為了符合高職教學的需要,教師往往需要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改編案例,使案例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的難易度;為了使教學與學生學習思考更加貼近,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補充更新案例,確保案例的時效性;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案例應該將經濟理論與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緊密結合,縮小與現實的差距。
2.提高教師組織案例教學的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與一般課堂教學相比,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案例教學不是簡單而機械的陳述故事、講解道理,它應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真實情境,使學生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內就現實問題作出感性判斷與理性分析。其次,教師應利用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據案例的展開不斷的進行提問,通過語音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豐富變化、語言的幽默詼諧營造一個良好的研討氛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逐步克服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加強學生學科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職業素養。既能夠讓每個學生踴躍地表達意見,同時也對別人的觀點提出質疑,創造一個思維共享的良好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因為許多學生對案例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是羞于表達。教師應該肯定那些新穎有創意的見解和符合邏輯的分析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鼓勵其今后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同時對于偏頗欠成熟的觀點,教師也不能片面否定、粗暴打斷,應該在尋找原因后對理論理解偏差的地方進行糾正,指出思維的缺點和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從理論拓展到案例,從案例回歸理論,如此可加深印象,讓學生更清楚理解掌握理論。最后,教師還要控制好案例教學的課堂節奏,在計劃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保證學生積極參與,保持課堂秩序有序而不呆板,熱烈而不混亂。
3.注重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有機融合
案例教學是建立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孤立地開展案例教學是無法實現教學目標的,《經濟學基礎》教學尤其要注重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在案例教學中,有的老師陷入講的誤區,自己講得太多太投入,忽略對學生思維的啟發,這是不可取的。成功的案例教學是把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融為一體,在講解理論知識時,結合相關案例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基本原理,進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當然,提倡案例教學的同時也要警惕“唯案例是從”的思想,并不是該課程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案例教學,一來課時有限,二來有些概念性理論是對實際生活的抽象概括并簡化而形成的,很難與客觀事物做簡單的對號入座,這類知識點就不適合案例教學,可以采用舉例說明的辦法。
參考文獻:
[1]楊玉娟,初鳳榮. 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中的應用[J].華章,2012(33)
[2]王永成.案例教學在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4)
[3]傅海霞.案例教學對高校國貿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研究[J].對外經貿,2013(6)
作者簡介:
毛姣艷(1985-),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