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燕
【摘要】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對周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進行科學探究、指導幼兒獲得相關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教師的有效提問就是打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引路石和敲門磚。在我園科學活動觀摩中我發現了一些教師的無效提問,主要表現為:無目的提問、過度提問、暗示性提問、判斷性提問、無回應提問等,其主要原因為教師提問策略的欠缺。我又根據科學觀摩活動中教師有效的提問進行了概括,主要總結為以下策略:指向性策略、情境性策略、啟發性策略、層次性策略和發散性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有效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33-01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對周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進行科學探究、指導幼兒獲得相關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教師的有效提問就是打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引路石和敲門磚。在我園科學活動觀摩中我發現了一些教師的無效提問,主要表現為:無目的提問、過度提問、暗示性提問、判斷性提問、無回應提問等,其主要原因為教師提問策略的欠缺。我又根據科學觀摩活動中教師有效的提問進行了概括,主要總結為以下策略:
1.指向性策略——有目的提問,明確探索目標
提問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因此提問的內在意圖教師要清楚,否則提問是徒勞。所以在備課時,教師就要研究提問的目的,使每一次提問都有意義,讓幼兒知道為了這個問題該做什么?在《給紙娃娃洗澡》中,老師在操作前就明確提出了問題:“糖紙娃娃和宣紙娃娃都臟了,我們給他們洗個澡,先拿好邊,沉到水里,搓一搓,洗一洗,看看有什么變化?”在這個提問中,老師明確了探索的目標,幼兒一聽就明白了該怎么做?觀察什么?使自己的探索有明確指向性。
2.鼓勵性策略——鼓勵性提問,激發參與熱情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有些回答會出人意料,有些則可能是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答案”。這時候教師不應該隨意將幼兒的思維成果進行否定或無視,教師應首先進行鼓勵,以積極的回應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一位老師對孩子作業情況的詢問是這樣回應的,一個孩子回答沒有做,老師則回應他說很誠實;一個孩子說做錯了,老師則回應他說能自己動腦筋很不錯;一個孩子說是讓哥哥做的,老師則回應他你很會利用周圍資源……雖然這是一段讓人消遣的小文章,但是我從一個老師的角度思考,覺得這個老師很善于鼓勵孩子,善于用積極的方式回應孩子,雖然我不一定贊同老師的意見,但是這個老師鼓勵性的問題和積極的回應極大地鼓勵了孩子,能讓孩子最大限度地說出自己的情況,我想在科學活動中,也正是需要老師對待問題的這種態度。在我看到的科學活動《油不見了》中,教師就是用鼓勵性的提問讓幼兒設想讓油不見的方法。有的幼兒說:“可以多加些水,油可能就不見了?!苯處熅突貞骸斑@個主意不錯,油看上去肯定會少,不知道會不會不見?!庇械挠變赫f可以用力搖晃攪拌,教師則回應“這個想法很好,等會兒試試看?!庇械挠變赫f可以在里面放些洗衣粉洗洗,教師則回應:“你挺會動腦筋,能把生活中洗油污的方法用過來?!薄诮處煹墓膭钆c回應下,幼兒一共想出了十幾種辦法。正是這樣的鼓勵性提問與回應,促使了幼兒積極思考,極大激發了參與活動的熱情。
3.情境性策略——情境性提問,引發積極思考
情景性問題是教師引導幼兒借助以往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性的問題,讓幼兒聯系實際對問題予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和推理,讓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進行聯想和想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科學活動《奇妙的磁鐵》中老師把細小的大頭針掉在了地上,由于針太小,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提出問題:“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幫老師找到大頭針?”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特別是衣服上紐扣掉了,媽媽或者奶奶釘紐扣的時候經常會有掉了針,找不到的情況,這就引發了幼兒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家長會用磁鐵來找細小的針。幼兒根據縫衣針和大頭針都是鐵的這一共性,推理出也可以用磁鐵來尋找大頭針的方法。
4.啟發性策略——啟發性提問,打開廣闊思路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比绻延變旱乃季S比作一泓平靜的湖水,那么教師富有啟發性問題就像投入平靜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浪花,打開幼兒的廣闊思路。這類問題答案隱含著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指導或引導作用,給幼兒指出大致方向或從哪個方面著手去探究。如在《小球站穩了》活動中,當幼兒發現小球在桌子上站不穩的現象后提出了問題:“如果我給你們一張紙,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小球穩穩地站住呢?”這一提問幫助幼兒打開了思路,也給幼兒指明了探索的方向,他們將紙有的折、有的團、有的撕、有的卷……想盡各種辦法用紙將小球固定住。
5.層次性策略——漸進性提問,加深幼兒經驗
幼兒在生活中的經驗大多是無序的,零星的,因此,在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探究周圍世界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設計應該有一定的邏輯性,幫助幼兒新的概念的形成,對一些復雜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層層遞進,幫助幼兒梳理。 在科學活動《有趣的小腳丫》中,教師首先用一個謎語來引出“小腳丫”,接著用“你的小腳丫上有些什么?”來引導幼兒認識腳的外形和各個部位,然后用“你的小腳丫有什么本領?”來引導幼兒了解腳的功用,最后用“小腳真能干,怎樣來保護自己的小腳?”來激起幼兒對保護小腳的討論。整個活動中的提問由簡到繁,層層遞進,從外形——功能——保護,將幼兒對“腳”的已有經驗進行了邏輯性的歸納,幫助幼兒加深了經驗并形成了新的認知。
總之,教師的有效提問是打開幼兒科學探索之門的引路石和敲門磚,提問得當就能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教師有效提問技能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循序漸進,希望我的一些見解能夠給其他老師一些啟示,讓我們的有效提問來引發幼兒的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