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良絹 馮曉靈
【基金項目】醫學高職高專醫學課程多角度量表式學習成績評價研究,重慶市教育項目(1203173)。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40-01 人體解剖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里最基礎的課程之一,在教學改革的影響下,課時大幅度縮減,使得本來內容抽象,知識點繁雜的課程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期末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大有人在。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多方面督促學生對人體解剖生理學內容的掌握,教研室老師加強了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通過加強學習過程的評價,老師能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針對性地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培養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在實踐中運用技能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1]。
1.專科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
雖然專科院校的學生是通過高考進入學校的,但是經過重點本科、普通本科院校層層篩選后,專科院校的學生總體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學習態度懶惰,自主學習能力弱,自控能力差,學習獨立性差,不能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不會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缺乏對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能力等等[2]。
2.傳統評價存在的問題
傳統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而容易忽略學習過程,因此,幾乎是以學生期末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以及對該科目內容的掌握程度。這種評價方式存在以下問題:
2.1時間的局限性
傳統評價只是在期末進行該科目的考核,平時不努力的學生,只要在考試前“抱佛腳”死記硬背重點內容,甚至于作弊,都能輕易過關,但是這些行為必定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以及積極性,養成不認真上課,不看書也能通過考試的觀念,助長學生逃課的風氣。
2.2教學信息反饋的滯后性
傳統評價中,該科目期末考試結束就意味著本科目的學習就結束了,這使得學生只在乎考試成績,忽略了還未掌握的內容(因為考試不可能涵蓋所有內容),這就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自覺的學習習慣。同時,由于考試成績結果分析等教學信息不能及時反饋,不利于老師有效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3形式單一的局限性
我校學生總成績=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單一的評價形式,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能很好的反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而對學生不能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評價,學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學習,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2.3]。
3.學習過程評價的實施
由于傳統評價不能完全適合所有學生的未來發展,因而,我們只有盡最大努力改進原有的評價,以更好的適應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人體解剖生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改變原有考核方式,淡化期末考試,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考核。
在人體解剖生理學中,學生總成績=50%學習過程評價+50%期末成績。學習過程評價包括:學生出勤,實驗報告,課堂表現。
3.1學生出勤
學生上課遲到或是早退甚至曠課、逃課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可以看出學生的時間觀念以及學習態度。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畢業以后多數是從事醫療相關的工作,如果對時間沒有任何的概念,在搶救病人的時候,如果出現拖沓的行為,嚴重的可以危及到生命。即便不是從事醫療相關的工作,試問哪一個老板會喜歡遲到或早退沒有時間觀念的員工呢?學生出勤率的考核,可以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3.2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檢查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學生在做實驗后,書寫實驗報告,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觀察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堅持真理、勇于創新、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養成了虛心接受別人意見、合作學習的態度。
3.3課堂表現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也是學生展現自我、提高自我的舞臺。課堂表現的范圍很寬泛,有簡單的案例討論、開放性問題回答,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準備講某些解剖學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熟悉講的這一部分內容;其次還要準備PPT,這就要求學生會制作PPT;最后準備充分了,到講臺上給同學們進行講解,要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給同學們講解清楚。這些方式都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學習人體解剖生理學的興趣。在準備講解內容的過程中可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在講的過程中,能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提升心理素質等。這不僅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也給老師提供了從多方面了解學生,評價學生的依據,有可能還能發現學生的特長,比如有的學生制作PPT很好,有的學生口齒靈敏,善于演講等。
4.學習過程評價的優勢
重視學習過程評價避免學生只注重要考試的知識點,這是對學生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全面考核。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不同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加強學習過程評價能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調整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信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覺不到學習內容的枯燥、乏味;增強創新和合作意識,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發掘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全面發展。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醫學生跨進大學最先接觸到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只有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圖書公共資源等等,這樣為以后學習生物化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終身的財富,往往會成就一生,但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習慣就是經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成的那種自自然然表現出來的學習上的習性。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業成績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重視學習過程評價幫助學生建立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提高綜合素質,以就業為導向和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2.3]。
參考文獻:
[1]李文敏,程小萍.加強學習過程評價提升學生綜合素質[J]衛生職業技術,2011,11(3)32-34
[2]劉思浚,倉偉,何小菁.醫學生自主學習現況及對策研究[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9(4):4-6
[3]金靜梅.高職項目教學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國現代敷育裝備, 2010,(1):155-156
作者簡介:
侯良絹,女,(1987.2-),碩士研究生,重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