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林
【摘要】志愿者隊伍是現代社會穩定的潤滑劑;是對社會公共服務不足的必要補充。目前,我國農村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支持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社區是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發展社會主流意識的重要陣地。如何加強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和充分利用社區這個陣地,發揮社區育人功能作用,是當前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強化隊伍建設社區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45-01 我國農村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支持體系尚未建立健全,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志愿者隊伍管理的長效機制,任務十分艱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建設志愿者隊伍必須解決好認識問題
農村志愿者隊伍的產生,反映了社會的文明進步,弘揚并傳承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大愛無疆的傳統美德,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實現農民共同致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區作出了重要貢獻。應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贏得社會的廣泛參與支持。
2.建設志愿者隊伍必須以提高服務質量、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
目前,志愿者隊伍提供的服務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形成了志愿者隊伍數量多而提供的服務技術含量低的局面。實際上社會擁有的志愿者隊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要真正回應社會的需求,必須加強志愿者專業技能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志愿者隊伍的服務質量。
3.建設志愿者隊伍必須清除各種體制障礙,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簡潔明確、易于操作、管理有效”的原則,制訂招募、職責權利、組織、活動、激勵等各方面的規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能夠考核,增強規范性,避免隨意性,使志愿者隊伍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應加快對志愿者隊伍的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采取更為積極和靈活的保障措施,使志愿者合法、合理地開展活動,讓社會方方面面給予扶持,引領更多的人以做志愿者為榮,進一步提升社會道德,提升社會自我管理能力。
4.建設志愿者隊伍必須發揮好黨員志愿者的核心作用
應當加強志愿者隊伍中的黨建工作,鞏固和發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發揮好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好黨員的核心作用,使志愿者隊伍建設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使黨員(包括民主黨派成員)成為志愿者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礎上,采取向社會宣傳,根據貢獻評定等級,授予榮譽稱號、榮譽證書等方式,對貢獻突出的志愿者進行激勵,樹立良好的導向,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社區在創建學習型社會、實施終身教育的過程中,主要面對的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兩大目標人群,由于有眾多志愿者的加入,使社區育人的功能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5.志愿活動提升了成年人的綜合素質
志愿工作是指一個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
志愿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這種“愛心”和“文明”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最終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志愿工作,提供了互相幫助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及關懷,降低彼此間的疏遠感,促進社會和諧;三是促進社會進步。社會的進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志愿工作正是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服務的行列中來,對促進社會進步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志愿者個人而言,志愿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奉獻社會。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工作,有機會為社會出力,盡一份公民責任和義務。二是提供學習的機會。志愿者在參與工作過程中,除了可以幫助人以外,更可培養自己的組織及領導能力。學習新知識、增強自信心及學會與人相處。對服務對象而言,志愿活動具有以下積極意義:一是接受個人化服務。志愿者服務,提供大量人力資源的同時,更能發揮服務的人性化、個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從而令服務對象受益。二是幫助融入社會,增強歸屬感。通過志愿者服務,能有效地幫助服務對象擴大社交圈子,增強他們對人、對社會的信心,同時,志愿者以親切的關懷和鼓勵,幫助服務對象減輕接受服務時的自卑感,從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志愿活動不但促進社會更加和諧,而且使志愿者以及服務對象的綜合素質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6.志愿活動促進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社區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志愿者隊伍的建立,彌補了社會教育的缺失,實現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社區各類教育資源得到整合,形成了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黨中央著眼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前途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民心工程。志愿者的加入使青少年校外教育輔導站得以正常運行,按照“學期內以學校為主、假期內以社區為主”的教育思路和格局,組織社區青少年開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和各種健康有益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校外、課外生活。通過組織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提高修養,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通過參與社區教育課程,使青少年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形成關心社區、關愛他人的良好品質;通過參加各類文體活動,使青少年學生增進身心健康,愉快地挑戰每一天。
社區作為未成年人校外活動的重要場所,發揮了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努力貼近青少年學生思想實際、貼近青少年學生生活現實、貼近青少年學生群體,開創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局面,使未成年人得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