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要】好的語文教學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生活知識,給人以理智的啟迪,而且能為學生們帶來美的享受。我們在讀某個文學作品時,能為其中的藝術世界所吸引,在情緒上引發或愉悅或興奮或激昂或悲哀或憤怒或感動的情緒,從而達到一種凈化靈魂,陶冶情操的效果,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審美屬性。從態度上看,語文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超越了個人的私利得失,而升華為一種具有全人類普遍的深刻的情感。本文就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功能與審美情感的激發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文學作品審美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73-01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智商的挖掘,更要重視對學生情商的培養和提高。而語文課本中匯集了古今中外大量飽含各種感情的名家名篇,在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引導他們發現美、體驗美、進而創造美的情商教育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文以載道,情為心聲,一篇好的課文必定洋溢著感人的激情。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其思想性,以情感為主線,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在語文課情感教育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傳遞情感教學
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學生與作者、作品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與老師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傳遞深情,但是學生由于受知識、閱歷等各方面的影響,往往不能獨立、及時、準確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要置身于學生之間,聯系師生雙方的生活經歷,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與學生一起領悟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同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課外閱讀中去搜尋與作品相關的情感體驗,這樣多角度的把握作品內容,自然就能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了。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消費品,人們閱讀它,主要是精神上的放松、休息、調節與平衡,是為了獲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經驗和功利目的快感和愉悅,在一個重物質輕精神的急功近利的時代,加強學生這方面的教育更為重要。文學作品的娛樂消遣功能,在文學的發生學原理中,有許多人都強調這種游戲、娛樂、消遣功能,古羅馬的文論家賀拉斯提出的“寓教于樂”,德國康德席勒的“審美無目的”理論都是它的最佳論證,我們在教學中也應充分發揮這一點。
學生閱讀文學作品,不僅是情感體驗與認識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思想上受熏陶、受教育的過程,面對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讀者總是與自己生活,思想相對比,從而喚起心中的是非感與道德感,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人格變高尚,思想境界獲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義上變為新人。
二、教師要認真進行感情積累
在教學意境的創設過程中,情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王國維說:“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教學意境中的情,不是局限于一般的喜怒哀樂的人之常情,而是一種擺脫理性束縛的忘我的情感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心靈處于一種擺脫了理性控制的自由狀態。教學意境創設過程中,為什么情感必須從理性走向下意識通道?或者說為什么要排除理性而回復到下意識?因為教學藝術意境是心境、物境和現象三者的交互作用,它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是不可分割、不可解析的,而一旦引入理性,運用判斷和推理,就意味著分解和割裂,它就不是一種過程和狀態。但這種過程和狀態,通過體驗、感受卻是可以把握的,而體驗、感受在潛意識層中有多種心智機能的共同參與。教師惟有讓心靈處于無所束縛的狀態下,才能獲得對教學意境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創設出那種引人入勝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教學意境。
教師忘我之情來源于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來源于一種崇高的使命感,來源于對學生純潔、真誠的愛。
三、在特殊創設的意境中提升情感教學
在語文教材中,詩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詩歌偏重抒情言志,情緒和感情是其基礎,必須飽含感情才能生動感人。在詩歌教學中我一般不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如何,而是巧設意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詩中的感情內涵,如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時,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讓他們明白作者通過歌頌黃河所表達的中華民族頑強奮斗的精神與不屈意志,對于不甘做亡國奴的炎黃子孫極富鼓動性,使人情不自禁涌起一股誓死保衛祖國的萬丈豪情。而郭沫若的《靜夜》把淡淡月光籠罩下的夜色描寫的那么靜穆,那么美,一縷熱愛生命、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思悄然涌上我們的心頭,讓學生們得到情感的洗禮和美好的享受,在潛移默化問捕捉到詩人真切的感情。
我們在講授詩歌時,也可以通過幻燈片、配樂詩朗誦等多種形式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讓學生充分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景生情,以情感人。
四、在感悟作品過程中激發情感實現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要善于利用情感的作用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影響學生情緒、情感的產生、變化。教師必須善于發現、挖掘課文中的感人真情。教師應具有詩人的豪情、畫家敏銳的眼睛、音樂家的柔情。這樣才能更好、更多的發掘真情、感悟真情。比如在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十課《詩詞五首》中,通過對背景資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體驗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李白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但又自強不息,相信未來的堅定信念;龔自珍雖然辭官,但仍然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拳拳愛國之情。
文學作品的風格本身也包含了巨大的審美價值。其文采、情調、氣韻、氣勢、氛圍都可看成風格的范疇,不同的文學風格有不同的審美價值。如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典雅之美、樸素之美、幽默之美、荒誕之美,風格美不僅給人以形式上的滿足,而且能陶冶人心,如雄渾剛勁的風格可以壯人胸懷,沉著含蓄風格可以啟人思考,讀李白之詩,會為其飄逸瀟灑而折服,讀辛棄疾之詞,會為其壯烈豪邁而傾心,文學作品的風格也應成為文學審美教育的一大內容。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中蘊涵的深沉而熾烈的感情來打動學生,以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其心靈,于潛移默化之間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