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升
土地是生存之本,是國家和人民穩定與賴以生存的根本。搞好土地流轉工作,責任和意義重大。土地所有權屬于村集體,承包權和原始經營權屬于農戶。因此,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就是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或使用權轉讓給他人,即保留承包權,轉讓經營權或使用權。土地流轉的前提,必須是同樣的土地在流轉后會創造出比不流轉更大的綜合價值。農戶承包權價值要通過土地的處置權、收益權來體現。土地流轉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土地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特別是聯產承包制,確認了農民對土地承包權。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法律保障的土地承包權,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創新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搞活農村土地流轉,已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環節。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進行多方面的探索,發展農村土地租賃、土地整理、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等多種流轉模式,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對推動農村集體土地資本化、現代農業發展及城鄉統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探索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1 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動力與現實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之所以發生,承包土地的農民對更高利益的追求是其動因,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是其得以實現的條件。
利益是土地流轉的原動力。獲取更多的利益是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的主要動力。選擇接轉其他農戶流出的土地,通過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來取得更高的利益。
經濟社會發展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發生的巨大改變,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創造了條件。
一是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村勞動力流向何處,完全取決于勞動力機會成本的大小。農民對土地依賴減弱,才有土地可供流轉,促使土地經營權流轉由可能變成現實。這也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市場而非政府的真正原因。
二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技術不斷進步,機械、生化技術的運用,良種的推廣,耕作模式的創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戶耕種更多的土地成為可能,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創造了條件。
三是外來投資的增加。農業對社會投資具有吸引力,不僅投資門檻不高,還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資回報率高。一些有投資實力的公司和個人,特別是一些從農村走出去的“老板”,受農業規模經營效益的吸引,紛紛回到農村“租田置地,圈山買水”,投資經營農業,加快了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發展步伐。這種現象在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顯得尤為突出。
四是社會化服務的發展。隨著農村社會分工不斷深化,農戶家庭的經營格局被不斷打破,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經營內容日益精簡,為農戶家庭大規模地經營土地創造了條件,從而也促進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
2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現狀
新一輪土地流轉,在實現形式上不斷創新。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一是轉包。這是當前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二是出租。承包農戶將土地租賃給他人從事生產經營。三是入股。承包農戶將土地承包權作為權股,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入股組成股份公司或者加入合作社等經營組織從事生產經營。四是互換。承包農戶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對屬于同村或同組的承包地塊進行交換。五是轉讓。
新一輪土地流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向追求效益轉變;二是向自愿流動轉變;三是向集中到有經營能力的大戶、公司;四是向利益引導轉變。
3 經營權流轉成效
土地流轉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改革,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和條件改善,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
一是優化利用了農業資源。二是增加了轉讓雙方的收入。三是促進了科學技術推廣運用。四是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加快推進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可以進一步促進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實現農村土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4 未來發展對策
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要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就需要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民土地產權的排他性,保護土地流入主體的合法使用權,為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重點應進一步確立農民土地產權的主體地位,賦予農戶完整的土地使用權權能,保持農村土地產權的長期穩定,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應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指向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對促進農村經濟大發展可謂是勢在必行。
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重點應以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為突破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管理制度創新。正確定位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導向作用,明確土地流轉相關利益主體的職責,構建完善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外部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