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娥 李維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決定著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農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模式需不斷地改進和發展,以適應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和大幅提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是直接接觸農民,直接接觸土地的機構,也是直接能體會與影響農民、影響土地的農村技術人員,因此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技推廣體系已經經過幾次改革,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下,作為多年從事農村基層工作的我來講,在這里發表一下我自己關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技術改革的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1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近幾年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舉世矚目,農民熱愛土地,土地產值日益提高,但相對掌控土地的農民眼界短,技術水平低,生產出來的產品過于傳統,過于單一,很難適應市場多元需求,農民收入水平也受到相當的限制;技術發展水平不均,土地不易形成規?;⒓s化經營,對土地效益產生了絕對的限制性因素。改變這一現象,除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市場需求調節外,在短時間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基層農技人員的指導,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現狀很難適應農民的需要,很難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1.1 人員組成多樣:各鎮廠區街道都有自己的農技人員編制,人員組成基本分三種類型:①機關過度來的行政人員,這部分人員對土地了解不足,對農民接觸有限,甚至是對農業節氣變化沒有知性,對農資產品性質、作用不了解,對農資市場的需求發展沒有敏感反應。②剛走入工作崗位的非農校畢業學生,這部分人有知識,有水平,有熱情,但缺乏工作經驗,缺乏農業技術。③剛走入工作崗位的農校畢業生,這部分人員有知識,懂技術,有熱情,但缺乏實踐經驗,缺乏農產品對市場聯系的敏銳洞察力。④原有農業站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懂技術,了解農資市場,對農產品和市場關系有很高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1.2 技術能力欠缺:隨著改革的深入,基層農技職能被劃分為公益性職能,經營性職能。讓相當一部分農技人員工資有了保證,心里有了底,也讓這部分人有時間和精力去指導農民,服務農業。但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公益性與經營性的分離,同時他們的頭腦也與農民和土地產生了分離,縱使每個農技部門 都建立了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五項制度,省市農技部門也經常組織針對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但他們自身技術水平欠缺或根本不掌握農技服務技術,他們有的不敢指導農民,有的沒技術可以指導農民,在很多地區培訓制度虛設,因此仍然是農民自己搞生產。
2 建立健全改革措施
這些現狀就要求我們基層農技人員有個行之有效且不斷能適應市場發展的措施,來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服務能力。讓他們敢于指導農民,愿意與農民和土地打交道,增強地方農產品與市場的銜接。具體措施如下:
2.1 堅持培訓機制長期化??萍季褪巧a力,要想讓農民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首先要提高他們的科技意識,而提高傳播和指導農民科技知識的基礎農技人員的科技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對這些人的農業知識的培訓應長期化,制度化,建立起培訓的考核制度,作為年終業績考核的一項標準,并進行嚴格的考試制度。
2.2 測試固定農技書籍知識。發放《新農業》、《農村經濟》《果疏病蟲害防治》等農業刊物,實行月度考試、考核制度,以促進農技人員學習農技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農技人員指導農民、服務農民的能力和水平,為地方農村經濟發展做好領路人。
2.3 劃撥一定面積實踐土地。各大農業院校都有自己的種植基地,院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供農業專家教授提高技術。提供理論聯系實際實習場所,提高授課水平。同時更為農校學生提供認識農業產品,掌握農業病蟲害知識的場所。種植基地起到了雙優雙補的良性作用,更是各大農校不可缺少的實踐基地和教學基地。究其基礎農技部門人員組成及技術水平來看,實踐基地帶來的有幾大好處:①農技人員通過實踐基地,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增強指導農民科技能力。②農技人員通過實踐基地,了解、認識、掌握新品種,新技術,為引進全國乃至全世界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奠定科技基礎。③農技人員通過實踐基地,了解農產品與市場的關系,增加農產品發展的敏感性。④實踐基地提供一個良好的轉播農技知識的教學基地,引導農民認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最好的教學基地。⑤增強農技人員與農民的有效聯系,更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技培訓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3 建立健全基地管理規章制度
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年初下達基地試驗內容。
3.1 種植作物安排,品種安排,新技術安排。使國內外新品種、新技術及時得到引進和推廣。發展地區經濟。
3.2 規定試驗目的,要達到的標準。形成上下一致的標準,增強農技系統步調一致的可操控性。
3.3 年內考核時間、內容、考核標準。督促和監督基地的使用,讓有限土地得到最大教科書作用。
3.4 建立健全試驗田間記錄備案制度,標本留存備案制度。增加基地科技教科書的可持續性、可繼承性發展作用。
3.5 田塊到人、責任到人制度。增加農技人員責任心,形成管理人員迅速提高技能模式。
3.6 建立健全農民技術培訓制度,使農技人員科技知識及時準確傳授出去,應用到廣大農民生產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