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珍
【摘要】本文分析了應試教育中生物學科傳統作業的弊端,提出了實施實踐型作業,提倡探究型作業以及加強作業管理靈活性等措施,以探索生物作業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生物教學教學改革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85-02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教學各環節中是否滲透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評價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作業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以應試技能訓練為目的的傳統作業,更多地突出知識鞏固功能,形式機械單調,內容重復量大,常使學生陷入題海而不能自拔,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頭腦和手腳。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探索生物學科作業的創新模式和和管方式,成為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尋找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實施實踐型作業,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發展智力,運用理論知識,并在運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脫離實際的純理論教育和和刻板的書面作業形式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現實及其實際需要脫節,必然會加重學生學業負量,造成學生的心理拒絕,從而扼殺學生的創新欲望,阻礙創新能力的形成。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應當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形式,在作業方面改進以書面作業為作業的唯一形式,努力實施實踐型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獲得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的力量。
生物學的實驗科學性質,決定了其理論知識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實踐型作業的設置,應當從學生的生活開始、從學生身邊的生產實踐開始。如,在“發酵技術”一節的作業中,可設置了這樣一道問題:平時許多家庭都要制泡菜,一般春節前都要制醪糟,問:1.泡菜和醪糟的制作原理是什么?2.訪問家長,醪糟制作過程中有一環節,即加入酵母菌(酒曲)后在密封前要將發酵料的上部挖一個洞,而制泡菜是否有此環節,原因是什么?3.請家長配合,試制一瓶泡菜或醪糟帶到學校,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心得。又如,在教材新課學完后,以溫室生產番茄為列,要求學生假設自己作為現代農民,為自己設計一套讓番茄優質高產及高經濟效益的方案,方案中必須涉及:1.光的成分與塑料薄膜類型;2.光照與溫度;3.光照與CO2濃度;4.合理灌溉與合理施肥;5.松土、除草、殺蟲與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6.適時采摘與保鮮(溫度、濕度、通風、氧氣的控制)等知識。作業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2至3人一組共同完成。結果此舉大受學生歡迎。絕大部分通過努力,完成了有較高質量的作業。這不僅讓學生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而且由此從中獲得了綜合運用知識的嘗試體驗,閃現創新思維的火花。作業后,有幾位學生進一步改進了該設計方案,提出反季節種植作物提高經濟效益的設想。指出從產量的角度來看,不會有太大的提高,但從市場角度來看,經濟效益卻可能大幅度的提高。無疑這樣的答案已遠超出生物教材的范疇,創新能力初顯。
二、努力提倡探究型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主動找答案。”探究型作業,就是通過作業創新,設置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作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的精神,逐漸形成時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觀察,用研究的態度去做事。
研究型作業,不同于一般作業。它必須遵循三個原則:1.問題的材料不局限于現有教材。2.問題的解決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3.作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在學習“吸收作用”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現有兩瓶濃度分別為40%、10%的蔗糖溶液,由于某種原因被混淆了,請結合該節知識,設計一至二套方案來把它們區分出來。有的學生根據教材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原理,設計了兩套實驗裝置,在兩套裝置的漏斗中分別裝入等量的兩種溶液,通過觀察兩個漏斗液面的高低來鑒別。有的只設計了一套裝置,分別在漏斗和燒杯中裝入兩種溶液,通過觀察漏斗中液面的升降來判斷溶液濃度的大小。有的根據“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原理,設計出將兩份相同的成熟植物細胞,分別用這兩種蔗糖溶液處理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兩份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情況來區分的辦法。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用兩份相同的馬鈴薯的塊莖為材料,用相同的方法分別在材料上挖一個大小、深度、形狀都相同的洞,然后分別加入兩種蔗糖溶液,根據洞內液面的上升差異來確定。由于知識原理來源于學生已知,答案與答題方式摒棄了傳統的固定模式,既鞏固了知識,又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的作業深受學生歡迎。
三、加強作業管理的靈活性,保障作業方式的創新,減輕學生負擔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基礎、家庭狀況、社會環境各不相同。不加區別的統一數量、統一時間進度、統一答案的傳統作業管理,無疑是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漠視,是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不適應的。改革作業管理,鼓勵創新、保障創新,才能使作業創新有持久的生命力。
1.還給學生對作業的選擇權,讓學生在作業選擇中學會選擇,形成個性發展潛能。應當讓學生已會的可不做,自己確實不會做的可以暫時不做,允許在一定時間內學會后再做。作業形式可以自選,在理由充足的前提下內容也可以自選。在繳的時間上教師可以提供一個指導性的時間段,允許在時間段內提前或延后繳,給學生以深入思考的時空,避免為完成任務式的敷衍作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負擔。
2.加強過程監督,督促作業完成。可以設計諸如“作業收繳情況一覽表”,隨時登記學生作業完成的時間、作業形式、作業進度,讓學生和老師都心中有數,有利于教師進行督促,指導學生自我調整,也有利于教師有效地進行作業評價。
3.做好作業的評價改革,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應當改變教師包辦作業評價的做法,多開展學生之間互評,師生之間直接面評,建立多樣化的作業評價方式。在各種評價中,擯棄唯答案做法,對言之成理、符合邏輯、有創見的作業,應當給予合理評價甚至給予加分獎勵,以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覃道攀,淺談生物作業與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2-02-10
[2]李懷強,淺談生物作業的改革[J],中學生物學,2002-08-05
作者簡介:
周桂珍(1976.6-),女,廣東珠海斗門人,,珠海市斗門區城東中學,一級教師。